去年的一天,我刚到校,一名学生告诉我,小涛和同学打架哭着回家了,我一听赶紧骑上车子,向小涛家驶去,小涛家在西城区,沿途经过几个路口,我怕小涛路上出意外,车子骑得飞快,可忙中出乱,我和一辆摩托车相撞,胳膊、腿多处擦伤,鲜血直流,我艰难的爬起来,不顾众人的劝阻,又向小涛家追去。在半路上,我遇到了小涛的母亲和小涛正往学校赶,当他的母亲看到我摔伤的样子,一把搂住我,哭着说:“太对不起了,老师,给您添麻烦了。”我只是到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又回到了讲台。课上,同学们含泪听老师讲课,课后,几名女同学趴在我身上一劲哭:“老师,你休息去吧,我们能做好。”由于伤口感染,很长时间走路困难,我让丈夫接送,没耽误学生一节课。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先后被授予县师德标兵、县先进工作者、滦南县第四届优秀青年、唐山市先进教学工作者、唐山市骨干教师、唐山市文明示范标兵、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我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党员,只有在工作中树立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事业心,才能永葆党员本色。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以党风带师风,以党风塑师魂,努力在教育岗位上飘扬成一面旗帜,无愧于党,无悔于青春。
为党旗增光添彩
奔城镇八户小学李运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1994年毕业于河北滦师,毕业前夕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我带着对父老乡亲的厚爱和对教育事业挚诚,开始了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曾在心底默默的发誓:我要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一定要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十几年来我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对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奔城镇八户小学是东、西八户两村合办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于2003年9月投入使用。建校两年来,经过不断地完善,高标准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所现代化的农村完小已初具规模。
追溯两年前学校的前身——东、西八户两所小学,东校没有操场,多年不能上体育课,周围钢厂粉尘、噪音污染严重,夏季不能开窗,机器的轰鸣声和过往车辆的喇叭声,有时下课听不到铃声,上课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西校90%的校舍漏雨,采光效果极差,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一到雨天,不论是上课还是节假日,我最先想到的是到教室看看,一间一间的检查,找出最佳的补救措施。但房子太老了,满屋的裂缝怎么补救过来。每当我看到老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被雨水浸湿,看到孩子们在嘈杂、污浊的环境中无奈地学习。眼看着有12名学生先后转到城内学校借读,本打算长期在学校任教的外地教师思想也有了波动,学校的前途令人担忧。正值省里下达危房改造的项目,我们坚信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抓住危改这一契机,争得村两委的大力支持。
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不分早晚,不分节假日,先是走访部分村民,了解到很多村民为子孙的教育担忧。有了村民们这一坚强的后盾,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以口头、书面形式向村干部汇报,摆事实、讲道理,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前夕举办家长开放日,把村领导、学生家长请到学校,向他们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把他们请来深入到我们举办的“地球、家园、我”等主题活动中,把他们请进课堂亲眼看看我们八户小学的教师是怎样辛勤耕耘的,看看自家的娃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的。村领导被老师的勤奋感动了,更被我们对教育的痴情与真诚感动了。最后达成以危房改造为契机,倾两村所有财力,出资180万元合建一所现代化高标准的农村完小的共识。好消息传开了,师生沸腾了,我们欣慰的笑了,但我们为此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工程2002年5月20日破土动工。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两个2000户人口的村来讲各拿出90万元的资金相当困难。为不影响施工进度,保证资金按时到位,为此,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我们从群众代表家到村干部家再到施工现场展转几次,有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雨我去村领导家催促资金,一直在家里坐等,9点左右回来时一向支持教育事业的村领导却喝醉了酒,醉眼朦胧中,他见我们又来催促资金,没等我说话,便把自家的门关上。回家的路上,回想起村领导醉酒中偏激的话语,烦躁的态度,冷漠的表情,泪水夺眶而出,天黑路滑,结果在半路上跌进沟里,等我连滚带爬赶到家中时,找遍了角角落落却不见孩子的踪影,那一刻,我头脑一片空白,最后听到后墙外隐隐约约传来哭声,才算找到了在外淋着的5岁的儿子。丈夫当时去哈尔滨出差,一贯支持我工作的丈夫第一次在电话中大发雷霆,面对可怜的儿子我内疚的泪水模糊了自己的双眼,我也是有情有爱的平凡母亲啊!但是我没有因此而灰心,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学校第一责任人,始终不忘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舍小家,怎能顾全大家?2003年10月,建筑面积为1750平方米的一幢新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
学校虽已投入使用,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操场的修整,配套设施的安装,校园路面的硬化,环境的绿化美化等工程,而且面临2004年的省“普九”复查,今年的普三验收,需要资金30万元。这个艰巨的任务又落在了我的头上,对于我来说,年轻又没有经验,困难就更大。几多不眠之夜,渐渐理清工作思路:一流的校舍,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学质量,把学校办出特色,让老百姓满意,激发他们办学的积极性。把家长经常请进课堂,他们看着自家孩子熟练的敲击键盘、望着孩子们电脑小制作的作品、听着学生们流利的英语口语交际,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的素质每年都有新的提高。70岁的老支书总是竖起大拇指:看到孩子们的变化,侄女你年轻,不容易,有你们这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村再穷,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支持你们的工作”。
怎样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我决定带领大家动手完成校园的环境建设。2003年寒假我还没有走完亲戚,从正月初八就开始谋划校园环境建设方案,假期中我先后六次带上摄象机去唐山、秦皇岛、乐亭等数所小学观摩学习,到滦县的时代广场观看园林式的设计风格,儿童喜欢的科技馆、游乐园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渐渐的我对校园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力求以其优美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崇高的校园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花草传情,让提示语伴随学生成长。为达到这一目的,我翻开自己几年来积累的上万字的读书笔记,结合我校实际,结合各楼层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语言到形式却反复推敲,一次次的设计,一次次的修改。开学初,把自己拍摄下来的文化视点,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让校园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当我翻开自己精心设计的一本本小册子,征求大家意见时,同事们惊呆了,好长时间没有人说话。于是大家把干劲用在了工作中,一张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牌展现在师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