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扶贫工作总结 时间:2019-11-20 手机网站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工作在村,生活在村,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我们包村驻村,执行着国家的各项政策,对政策的执行有着深刻的体会。今天我想谈一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的问题。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三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并上报,然后镇民政站或扶贫办入户调查,调查后再进行公示、上报,上级部门可以进行抽查。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以倒排序的方式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通过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

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纪检部门可以进行监督检查。

三是扶贫事权管理。对扶贫资金一定要加强管理,明确目标、任务、资金、权责管理,谁管什么,怎么管一定要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心得体会2】

要消除绝对贫困,并非一朝一夕之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身在农村,肩负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本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立足实际,分析原因,找准方向,扑下身子,持之以恒做好扶贫工作责无旁贷。

我所在的沿河村虽不是贫困村,但村里依然有少数的农户,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比较艰难。这些人群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老、弱、残家庭,无经济支柱致贫的;二是因病因灾致贫的;三是因懒致贫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分阶段帮扶。

如:针对老、弱、残贫困家庭,如果符合条件享受低保、五保、孤儿、残疾等救助的,我们会按照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就会结合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给予贫困慰问。在现实情况下,咱们沿河村有4200多人,村民居住分散,从客观上要求村干部一对一关心还是很难做到。所以,咱们村制定了“邻里帮扶”奖励措施,对老、弱、残家庭,由其邻居自愿认领帮扶,在全村营造营造帮扶济困的氛围。

第二类人员,因病因灾致贫的比较多。对于此类人员,一般为他们申请民政救助,特别是患大病的,除医疗报销外,民政部门还会有第二次救助;对于因灾房屋倒塌的,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在7500元至30000元不等。这些年,各类扶贫救助就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困难家庭送上甘霖。

第三类因懒致贫的人员,在农村也有少数。这些人员,家中有房、有田、有土、有劳动力,可就是不愿意、不知道合理的利用。对于他们,就需要让村社干部多沟通,动员他们参加各种技术培训,解决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懒惰。

除以上三类情况,农村贫困的原因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同村干部一起,对其建档归类,因人而异进行帮扶。

以上的扶贫工作都是日常的一些工作,看似很平凡,很普通,但件件都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基础做好了,要想真正带领村民致富,除了因材施教分类帮扶以外,作为大学生村官,还得从大的方面,在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开动脑筋:

一是要充分挖掘本村优势、特色,结合村实际,拟定村发展规划,找准脱贫致富的方向。如:我所在的沿河村,濑溪河穿境而过,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势平坦,土质非常好,是传统的老蔬菜基地。基于此,我们把蔬菜产业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鼓励村民发展规模的蔬菜种植。蔬菜产业做起来了,我们便争取到“县级蔬菜专业村”称号,现贫困户如果做钢架大棚,符合条件的,县农委会按照每亩15000元进行补贴,大大提高了大家发家致富的动力。

二是争取各方面支持,用足、用活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种项目资金扶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发展条件。近年来,政府陆续投入1000万元,实施沿河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后,村庄面貌大改善,农田利用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到村扭转土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是带头创业,以点带面,用自己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在农村,要通过“嘴上功夫”动员村民发展某一产业或项目,很难真正让大家心动和行动。只有自己干出了样子,村民才会信任,才会跟着干。而大学生村官创业,有很多的政策优惠,如果村内具备创业条件,完全可以大胆地跨出第一步,开辟出致富之路。

扶贫,不是一蹴而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样,贫困地区才会出现滴水穿石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