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06-30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鬼子来了》,不仅要看,看完之后,还得写观后感。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鬼子来了观后感,仅供参考。

  鬼子来了观后感篇一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的了解仅局限在它是被广电总局禁播的一部中国人拍的抗日时的影片。因为其特殊性,我一直对这个影片“耿耿于怀”,想一睹为快。而法国《新观察家》中“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的评价,还有姜文本人:“我描绘了人类的误解与恨,恐怖与死亡” ,让我对这部电影更加期待。

  在电影课上老师放映之前,我一直在这个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大概是鬼子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伟大国民不甘区区弹丸小国侮辱,愤起反抗??然而我知道,一部被禁播的抗日影片绝不会如此简单,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这部电影所变现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鬼子的残忍与丧失人性,也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家园的浴血维护。第一遍的时候,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抗战胜利后接收官员的“义正言辞”,英美代表口嚼了口香糖的“飒爽英姿”,还有任鬼子挥刀杀害的村民和被自己人下令斩首的马大三,当然,我会忘记影片末尾莫名其妙出现的那头猪和那群欢快的旁观者吗?更进一步,或许还有观看电影的欢快的!想到这儿我难道会告诉你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也许用战士来称呼更合适,不过我还是用一个更文艺的词来称呼罢)吗?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姜文大导演片子国内禁播,鲁迅先生被御封中国民族的脊梁,其文“弥漫”国人教科书,为会有这样的差别?难道真是广电总局口中所说的“其电影没话了日本人,过分丑化了国人”?确实,当翻译官董汉臣被村民释放后居然给鬼子队长出主意让鬼子爽约,结果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刺耳了,但仔细想想,我敢说这句话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吗?

  姑且让我先谈谈我对这个影片的印象吧。影片绝大部分是黑白画面,也许这是在渲染观看者心中的那种悲凉情绪吧,与最后的那大三人头落地、含笑而死的彩色画面的鲜明对比,更能让人“浮想联翩”吧。这个影片我之后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比以前更理解一点。因为影片中满是让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例如,影片开头的那个“我”,他的出现仅仅是作为这个影片开始的印子,还是有更加深刻的寓意?这难道也是电影的一种风格,荒诞派艺术风格?每个荒诞艺术都会给人以最为深刻的自省与反思,都是对我们最为痛心的追问,这个也是吗?再让我啰嗦一下影片中的部分情节吧。二拨子娘台词:“日本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八年(或者更久,我会提九一八吗?),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却借二拨子娘之口说日军对自己秋毫无犯,以我个人拙见,这还真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命如草菅的日子,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中国军人,听到二拨子娘的这段话,他们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像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样,像把尖刀直插入他们心脏!姜大导演,本人才疏学浅,是在不明白这是何意,我也绝不会想到你这是在刻画中国人愚昧麻木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鬼子来到村子后,与村民一起喝酒唱歌,百姓们感激不尽,日军与村民亲如兄弟,并有“今儿我高兴,不单是冲这几车粮食,主要是冲皇军给了我们面子”等台词,这个,以我学到的历史知识跟我这些年来所形成的价值观、认知观,我是绝对对此不认可的!严肃一点,我会说,这严重违背了历史,是对历史的扭曲!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小泉纯一郎与靖国神社。 无论我对这个影片中的部分或者大部分的内容并不认可,但据我上网得知,这部影片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除去中国。因为这部影片确确实实用一种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的方式,表现了姜文导员所想表现的核心思想。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只要有土地,我就可以听其、任其。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习惯了被压迫的老百姓已经对于尊严的事情麻木了,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村落里老百姓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的叫着。固执的不肯杀人的村民们为了结果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的一刀刘,在封建时期,作为慈禧身边八大臣刽子手,竟然得到的结论是这鬼子命不该绝。自己人可以很痛快的杀,对于侵略者却得出这样的结论,并最终同意了鬼子用人换粮的建议。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部片子的结局是挂甲台整个村落在大火中消失在鬼子的屠刀下,而国军的抗战将领又让斧劈日本战俘的三儿受戮于已经被俘的小鬼子。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为什么这样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民族被一个岛国践踏了整整八年,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凶残和强大,而是我们自己的愚昧和自残。阿Q精神是国人悲哀,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应该回到战国时代,重塑团结凝聚的精神,需要风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不复还壮举!

  现在我还是不明白那个“我”到底代表着什么,但是,我似乎已经接近看到了这部影片的本质。他是在鲁迅先生之后,重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就像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 他在深深地刺痛我们的神经,不仅仅是在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仍然没有摆脱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所带给我们精神上的禁锢,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在讲明历史的时候,也在反应着我们的现在,还会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鬼子来了观后感篇二

  看了《鬼子来了》,也想解读一些东西:

  小日本子不厚道,临了投降还血洗了一个村子,我可以理解为战败在他们内心的耻辱感是碰不得的,偏偏这时遇到了曾经失踪的日本士兵被中国农民救助送回,还签了一个用两车粮食酬谢的协议。中国人的思维是你做人要“知恩图报”,日本人的思维是“答应了就要办到,言而有信”,真是和谐啊,于是有了更多的酬谢,六车粮食还有日本陆军和海军还有村民们的大联欢,席间中日军民推杯换盏,亲如一家,更有中国老者,老妇频频献歌,一切是那么滑稽可笑一切又是那么“合理”。

  终于噩梦醒来,那种和谐只是短暂的痴梦,两个民族的思维终究是不一样的,那短暂的欢愉只是中国人的满足,不是日本人的满足,我答应了你们送来了粮食,我履行了我的协议,但被救的士兵是个耻辱,他被你们俘获又释放还要我用粮食酬谢。

  下面是很有意思的很霸道的逻辑:你们可以把他打死,而我要打死你们。因为粮食我送来了,人也让你们打死(你们不打死他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不再欠你什么。而你们抓了他(反正是到了你们手里被囚禁起来),你们对不起我,所以我要和你们算账,我要报复你们,我要杀死你们。

  这就是日本人恩怨分明的思维,先让你们中国人满足,再往后就该日本人满足了,这是讨回颜面的满足,报复的满足。

  日本人的思维是很低级的一种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血洗并烧毁了村庄。酒宴变成了大屠杀。中国人的思维是幼稚的天真的思维,两种思维永远无法统一起来。

  后面发生的事让人很迷惑:国民党接收官员先是当众处决了被视为汉奸的翻译,然后又砍了因为村庄被毁灭而报复日本人的马大三,而且还是让被马大三救助过的日本兵执行。

  中国人依旧是那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不会轻易打破心中信条,不仁不义让你们日本人担着,我们的眼中依旧是那个没有仇杀,没有报复和谐美好的世界。

  这种思维有时候幼稚得操蛋,日本人也被中国人的这套虚情假意折腾糊涂了,自己杀了那么多中国人不但没有处罚,而且遭到了报复,还有中国人给撑腰,可以亲手砍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至少在场的中国人明白了一点:你对别人好,别人反过来可能会害了自己,这会让一些人理性了一些,但大多数的人只是心中会骂:日本人太混蛋了。道德的世界和报复的世界又再次回归了自我。

  鬼子来了观后感篇三

  前几天,看了姜文自导自演的电影《鬼子来了》,心情自今不能平息。

  从网上的资料来看,这部影片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但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鬼子来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所以一直没有公映。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是我看过的所有国产抗日题材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部了。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深夜,一个神秘人物给挂甲屯的村民马大三(姜文饰)送来了装在麻袋里面的两个俘虏:一个日本兵和一个翻译官,让他先看管着,并说过几天来把人领走。谁知道,神秘人物走了以后就再也没出现。村民们想杀了这两个俘虏,却又没有胆量,结果一养就是大半年。最后,村民们决定把俘虏送还给日本军营,结果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电影也像《辛德勒名单那样》被处理成了黑白色。但是前四分之三的情结却是非常的幽默诙谐。一直围绕者村民想杀却不敢杀,心里虽然很狠日本鬼子,却还得好吃好喝养着他们展开故事。看得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我一边笑,心里一边犯嘀咕:难道这是一个喜剧片?!看到日本鬼子竟然很守信用的答应给村民六车粮食,我就更迷惑了!直到日本军官让马大三通过电话通知村里人晚上一定都要到场分粮食时,我才隐隐感觉到,这决不是一个喜剧片!果然不出所料,在酒足饭饱之后,在已经得知日本宣布投降的情况下,日本军官还是下令屠杀了所有的村民,并放火烧了整个村子。而马大三由于去接自己的相好的回来分粮食而逃过一劫。看到这里使我的心情一下冰到了极点!因为这跟前面的情节反差太大了!而这种手法更反映了日本鬼子的凶残!

  谁知道,更加震撼的还在后面。

  马大三为了给村民们报仇,独自一人冲进了战俘营,用一把斧头砍翻了N个日本鬼子。这一段看得我是热血沸腾,连呼杀的好。可是马大三却因为违反和平条约而被捕。最后竟然被接受日本投降的国民党军官判处死刑,而他竟然命令日本战俘来行刑。而行刑的那个日本战俘正是被马大三好吃好喝的养了大半年的那个日本鬼子。行刑的时候,周围是冷漠麻木的围观人群。还有人因为想看清楚点儿而从城墙上掉下来而引起一阵哄笑。他们想看的仅仅是杀头而已,至于被杀的是汉奸还是砍翻N个日本鬼子的马大三,他们并不关心。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在《药》里面对杀头时围观的人的描写:“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真是可悲呀!

  电影的结尾变成了彩色,马大三的脑袋滚了九圈,最后终于看清了杀他的那个日本鬼子,被破布堵住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笑容。这样的死法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过交待--含笑九泉。我想,在马大三看来,他为村民们报了仇,可以笑着去面对惨死的他们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给我那么大的震撼,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打了8年给中国带来N多苦难的抗日战争。没有军队之间的正面冲突,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面。前面四分之三的喜剧效果更加烘托了结局的悲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马大三为首的村民们看起来是有些愚昧,但是这正是因为他们太淳朴,太善良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杀了那两个俘虏,就什么事儿也不会发生了。可是他们不敢,不是因为怕日本鬼子的报复而不敢,仅仅是因为下不了手。在马大三的眼里,日本鬼子也是人,不能像杀鸡一样那么就轻易的杀掉。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日本鬼子是一点儿人性都没有,杀人的时候连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的。

  其实,我对这部片子里面的那个汉奸翻译官倒是挺同情的,他也只是用自己的所学混口饭吃而已,到死手上也没有沾过一滴血。现在国内有那么多日企,有那么多中国人在这些企业里面打工,难道他们也是汉奸?……

  纵观整部电影,死的人里面除了被马大三砍翻的那N个日本鬼子(说实在的,他们也称不上是人)外,全部都是中国人--汉奸翻译官,无辜的村民,马大三。这也更加反映出,无论是什么战争,真正受苦受难的还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猜你喜欢: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