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霸王别姬的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11-08

  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经典力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佳作。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霸王别姬观后感,仅供参考。

 

  霸王别姬观后感篇一

  《霸王别姬》的故事一直以来为人们所传诵,霸王的豪情、英雄气概为人们所崇尚、追求。所以京戏《霸王别姬》就成了一出名段,名段自然少不了名家啊,程砚秋与杨小楼就是其中演义的最为经典的一对,然而他们已然成了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人物原形。

  电影《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讲述了“程蝶衣”与“段小楼”两个梨园行里师兄弟的成长过程及人生轨迹。

  电影里“程蝶衣”的娘是青楼女子,这个开端似乎也预示着他与生惧来的女性情节,由于他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混淆,他总是将《思凡》的戏词唱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话语不多,沉稳内向,感情细腻的小豆子(程蝶衣的小名)。程蝶衣与师哥段小楼感情甚佳,在初到戏班学戏的时候,便与师哥小石头(段小楼的小名)有了几次情感上的交流,一次是进戏班的当天晚上,师哥给了自己铺盖。一次是师傅帮小豆子拔筋,小豆子痛苦不堪,师哥小石头帮忙偷懒被师傅发现挨罚,三九天顶着冻成冰的水盆子跪了一天,等罚跪结束后快动僵的小石头回到房子,小豆子将他拉进自己的被卧,用体温给他焐热。在戏班学戏是痛苦的,一次小豆子偷跑出去无意中赶上当时的一个名角儿唱堂会,看见成角成名后的气派,小豆子回到戏班发奋用功,终于赶上戏院经理那爷来戏班挑人,被选上与师哥小石头给老太监黄公公唱戏贺熟,两人合唱《霸王别姬》一唱成名。

  于是与师哥合唱《霸王别姬》便成了“程蝶衣”的唯一追求,这使他更加的模糊了自己的性别,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师哥“段小楼”的迷恋,他开始混淆舞台与的关系,将自己演义的虞姬感同身受。由于他在舞台上对虞姬的把握达到了最佳状态,得到了梨园行当中戏霸“袁四爷”的欣赏,袁四爷是一个戏痴,在师哥段小楼迎娶青楼女子菊仙后,“程蝶衣”愈发的感到失落,便与袁四爷交往以保持住自己的艺术追求。影片到这里时,一个戏中霸王的“虞姬”与一个生活中霸王的“虞姬”向遇,我们看到了矛盾的开始,在以后的时间中,这条矛盾主线陆续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同时又在各方的努力周旋下没有爆发。直到文-革时期,在这之前有一个镜头值得细细品位:当红卫兵将“段小楼”绑着批斗的时候,身穿着华丽的虞姬戏服的“程蝶衣”突然冲了过来,俯下身子为师哥画脸,这一刻“程蝶衣”的脸上神态自若,淡定异常,与周围画面中喧嚣、滑稽、嘈杂的斗争场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我相信在他心里也是一样的心如止水,因为他已经将眼前红卫兵揪斗的场面看作是戏台上前有乌江,后有追兵,四面楚歌的垓下,他要做的就是像戏里的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舞剑、放歌一样为自己的“楚霸王段小楼”画脸。但,现实又一次出乎于“程蝶衣”的预料,红卫兵的揪斗不同与四面楚歌的垓下,师哥“段小楼”也不是真正的楚霸王项羽,师哥“段小楼”不忍被斗,也没能像霸王一样为自己保存颜面拔剑自刎。反而疯了似的揭发“程蝶衣”的种种“罪行”,“程蝶衣”怔怔的瘫坐在地上,终于,听见师哥揭发自己性别趋向问题时,矛盾终于最大一次爆发了,“程蝶衣”对毕生的艺术追求感到失落,感到怅然,终究明白戏词总归是戏词,现实总是现实。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段小楼”发脾气的本事是往自己脑袋上拍砖,戏班时就是这样,从天桥卖艺的那次拍砖到在青楼替菊仙出气的那次拍砖,在后台教训伪军的那次拍砖都屡试不爽,直到文-革时期,在红卫兵的面前,拍砖似乎不那么灵光了,满头血砖还没有碎。而“段小楼”的个性随着这几次事件都在改变,变的不那么见棱见角了,变的妥协了,变的没有了。人就是在这一次次命运的撞击中瘫软下来的,瘫软的同时也忘记了曾经的坚硬,于是一次不如一次,最终软到让人大跌眼镜。

  在十几年后的剧场里,多年未相见的“程蝶衣”与师哥“段小楼”重新排练起《霸王别姬》这出戏来,这一次,“程蝶衣”终于在戏中假戏真做,拔出师哥“段小楼”的宝剑自刎,《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与霸王终于相别,现实中的“程蝶衣”也终于如愿以偿的为师哥“段小楼”从一而终,只是不知这一别是出于,还是出于恨,是出于戏,还是出于情。

  电影《霸王别姬》也是一出悲剧,它悲在世态炎凉,悲在人生如戏,也悲在世间的沧桑对人本性的折磨。

  但,这两出本身却也不是悲的让人撕心裂肺,让人肝肠寸断,让人痛心疾首,让人郁郁寡欢,可不知怎么了,看完之后却是无尽的哀愁。

  我想,哀愁在于京戏《霸王别姬》让人对霸王的英雄气概,盖世豪情有着无限的景仰与膜拜,哀愁在于电影《霸王别姬》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戏台上演义霸王的“段小楼”也仅仅是个凡人,平凡的即使在生活中遭遇“四面楚歌”的时候也只能妥协,也只能将“汉军”聒噪般的“楚歌”硬生生的听下去,却不能像戏台上的楚霸王项羽一样突围、斩将、赍旗,一样为自己留得尊严。

  而无尽哀愁的原因正是两者间的差距,就是: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四面楚歌”的时候能不能,敢不敢像霸王一样的“全身而退”?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悲剧性的问题,但还好它告诉我们:“差距中的悲剧,或许才是真正的悲剧。”

  霸王别姬观后感篇二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

  青楼女子的儿子,注定不可能在母亲身边长大,小小年纪的他被母亲送到戏班师傅那里想学唱戏求条生路。可是舞台这种对身形态势要求这么高的地方,怎么容得下一个六指的孩子。为了他能活下去,母亲砍下了他的小指。

  这个名为小豆子的男孩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戏班的训练生活艰苦乏味,尤其是在战乱的年代。师哥的出现和关怀给了新来的小豆子莫大的安慰和温暖。渐渐的,他也有了很多好伙伴。小石头的梦想就是成为"角儿"——然后吃很多很多的糖葫芦。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可笑的梦想,在那样一个封闭动乱食不果腹的环境下,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剩下的只有辛酸。最终,小石头拉着小豆子偷偷跑出去,吃糖葫芦,听"角儿"唱戏。然而违反纪律的后果是惨痛的,被师傅抓住后,小豆子主动站出来承受责罚,小石头却满脸泪花地把怀里揣着的一堆糖葫芦塞到嘴里,然后选择了上吊。

  死人这种事情放在哪里气氛都是沉重的,即使是在戏班子里也是一样的。不过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是在那个年代被蔑视的行当,谁会一直记着这件事呢?这算是一个伏笔吧,在小豆子变成了程蝶衣,演出入场前对街上卖糖葫芦的人投去的看似无意,实则满是回忆和难言的感情的一眼,和这里形成呼应。十几年过去,太多都已改变,而那个孩子没能活到现在。

  小豆子长得清秀,被安排唱旦角。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曲思凡,意想不到却又是必然的转折,给小豆子的人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到"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与其说是终于唱对了戏词,不如说是一种心态的改变和对唱戏全部地投入。人戏不分。

  再后来,小豆子就成了名角程蝶衣,和师哥段小楼的"霸王别姬",成为京城里名气最高的场子。

  不管是哪个时候,程蝶衣都爱着他的师哥,的依恋和感慢慢演化成了一种微妙而无比深切的感情。

  "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然而段小楼和青楼女子菊仙相爱并结婚。程蝶衣的感情经历了从愤怒到抵抗到无奈的复杂历程,又值日寇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学生游行,局势更加动乱。

  后来,段小楼被日本人抓走,菊仙为救段小楼前来找程蝶衣。一方面,即使有过失望和愤怒,但在程蝶衣心里其实一直深爱着段小楼,另一方面,在程蝶衣眼里其实是只有戏的,所以当日本军官邀请他去演唱昆曲牡丹亭的时候,他欣然赴约。

  虞姬是真虞姬,可是段小楼显然并不是戏中的霸王。当段小楼被救出,蝶衣急忙迎上去时,换来的却是段小楼的唾弃。段小楼挽起菊仙走了,剩下蝶衣一个人面对日军嘶吼着的笛鸣。

  时势造就命运,这个故事大概注定要以悲剧结尾。在建国后的那场大规模运动中,段小楼早就不是小时候那个敢作敢当冲在前的师哥,为了生存,他把曾经在戏班子板砖拍头的绝技用来忏悔,"揭发"上一秒还在执着地为他画霸王妆的程蝶衣是"敌人"。最终,兄弟反目,菊仙自缢,蝶衣小时候捡到的弃婴"小四"长大了,成为了批斗蝶衣的主力之一。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所有的大梦最终都醒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虞姬终于从戏中走出来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他选择了真的自刎来结束这场或许荒诞不经却又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发生了的沉甸甸的梦,时代之梦。

  霸王别姬观后感篇三

  李碧华的《霸王别姬》为陈凯歌执导同名电影原著小说,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主演,荣膺全球百部最佳电影之一。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凯撒奖,荣获金球奖、金棕榈奖、费比西奖等多个奖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是时代的产物,能够深刻反映一段历史现状与社会变革。

  路有冻死骨的北平政府时代,生活所迫的窑姐不得不将自己女孩儿打扮的儿子送去学戏,切掉多余的六指,签下卖身契,从此开始了带有时代烙印又跌宕起伏的人生。本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到位,师兄段小楼(张丰毅饰演)仗义勇猛,脾气火爆,为人圆滑,能说会道,向来维护自己的师弟。而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心思细腻,顽强倔强,挨打也不讨饶,对自己性别的认定经历了从反抗到顺从的艰苦路程。年少唱《思凡》时宁愿被打也不肯改口,为自己的性别执拗,最后被师兄拿水烟袋搅嘴,才屈打成招,勉强改嘴。菊仙(巩俐饰演)出身青楼,从小便历经人间沧桑与冷暖,虽出身不好却胆大心细、识大体,多次出面为段小楼化解矛盾。而人的性格也都是社会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戏园老板,一副自私自利、墙头草随风倒的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大多数小资产阶级的性格特色。在程蝶衣与段小楼两人成名时阿谀奉承,有难时却站在袁世卿一边,革命时毫不挣扎就出卖了段小楼,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顾及多年情义。

  本片对人物细节处理得很到位,没有太多的语言,却处处都是戏。人物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与性格,还恰到好处地将上下文连接起来,使文章情节前后呼应、时间上互相连贯。小癞子街上演戏准备逃跑前转动的眼神,透露出他狡猾的小心思;程蝶衣成名之后听到"冰糖葫芦"叫卖声的一回身,没有语言却能演绎出程蝶衣对童年小癞子的怀念;程蝶衣落寞的眼神镜头很多,可以细细品味出程蝶衣的哀怨,哀怨又惆怅。小癞子自缢身亡时牌匾应声倒下,安静悲伤的氛围里让人突然一震,静中有动,给人警醒。

  本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可谓是出神入化,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更加鲜明饱满。小癞子和小豆子两人,初次看霸王别姬演出时,一个失声痛哭想到成角要挨揍,另一个热泪盈眶感悟到要从一而终,不一样的想法与性格注定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段小楼与程蝶衣两人成名后面对袁世卿的态度对比明显,一个圆滑顺从,一个顽强反抗,程蝶衣与戏霸袁世卿的矛盾也是贯穿始终,饶有韵味;段小楼的一句"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也说明了程蝶衣已达到了人戏不分的痴迷境界,把戏剧当成人生来对待,真是应了那句话"不疯魔,不成活",可是段小楼始终是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不可能与程蝶衣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两人迥异的性格特点也注定了最终要分道扬镳的结局。

  程蝶衣的痴是本片的最大看点,我国的国粹——京剧文化,也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宣扬。"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自从小豆子唱思凡改口后就认定自己是个女性,开始一心一意奉献给戏剧,他的愿望是陪着师哥唱一辈子戏,少一年,一个月,一天都不算一辈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他的人生就是戏曲的一生,因戏而生,又因戏而灭。他对师哥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一把剑上,可以说这是程蝶衣送给段小楼的感情信物,所以这把剑一直被程蝶衣好好着,最后程蝶衣自刎谢幕,也是用到了这把剑,可以说程蝶衣对戏剧的爱,对师哥的爱,是有始有终了。时代动乱之时,他把戏剧凌驾于国家之上,为救师哥给日本人唱堂会,他心里想的是艺术不分国界,日本人也是懂戏懂艺术的。在法庭受审时,他将生死置之度外,讲到:"如果青木还活着,可能京剧都传播到日本去了。"当文革时程蝶衣烧掉自己的戏服的时候,意味着他的人生向往的终结,失去了向往,也注定他的人生不会太过长久。本片的最后,程蝶衣与段小楼离别十二年后相遇再次排练霸王别姬,段小楼说老了唱不动了,再次唱起思凡,而程蝶衣宁愿死在戏里,也不愿死在错乱的现实里。

  本片中的情感矛盾贯穿始终,令人不禁感慨造化弄人。程蝶衣嫉妒菊仙,菊仙对程蝶衣有恨也有怜悯,菊仙认为自己的流产是他俩同台唱戏的代价,而在程蝶衣戒烟瘾的痛苦时期,却忍不住心疼他,给予其温暖。从小段小楼就护着程蝶衣,可是为了与菊仙在一起,段小楼改行,不再与程蝶衣同台唱戏。日本人投降后,红卫兵大闹戏台,为保护程蝶衣,段小楼与红卫兵打架菊仙流产,没有了孩子,菊仙的爱情变得更加脆弱透明了,从此她的人生就只剩下了段小楼一个人,即使穷得要饭也要跟着。然而当四人帮批斗段小楼时,段小楼最终背叛了程蝶衣与菊仙,菊仙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已然不复存在时,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断然决然选择了自杀。

  历史造就人才,时代成就英雄。本戏既是感情戏又是时代戏。从民国到抗日再到国共内战,最后到文化大革命,短短几十年,却经历了最为复杂的时代变迁。外部环境的变化,无情又残酷地改变着人物的命运。国民党推翻清政府,太后面前的红人张公公沦落到街头卖烟的地步;劳动人民打到了反革命分子袁世卿,当年的戏霸"袁四爷"竟然就这样被枪毙了;工人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旧文化冲击,老祖宗留下的精华--京剧却备受现代戏的排挤;"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程蝶衣的反抗却显得那么无力苍白,最终被自己的叛逆徒弟小四儿取代;"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人性泯灭,最亲近的人反而成为最大的敌人。如果不是时代的带动,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不会如此坎坷心酸,京剧文化也就不会经历从繁盛一时到逐渐落寞的变迁,可谓沧海桑田,造化弄人啊。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