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里的中国人
读书讨论会后,我又重新思考《四世同堂》。
由瑞宣开始。的确,他的心情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写照。但他不仅是矛盾的,更是幸运的。他虽被夹在家与国之间,但不能说他是失败的。论家,他养活了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这在战争年代是值得骄傲的;论国,他因自己的才华而能在英国府做事——至少不用为日本人做事,违心地成为汉奸。同时,三弟瑞全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他至少可以自豪地说,他不是汉奸,而且最亲的三弟还是抗战前线的战士!
但,野求呢?因国与家的矛盾,他不得不去吸鸦片——因此丢了家,丢了工作,当然,也早就为家而丢了国……他虽还活着,却己如行尸走肉。
总的来说,直至战争结束,瑞宣仍没能作出选择——他只是在抉择,或说在逃避,最终也没有作出一个决定。但残酷的战争最终仍是容许了他的犹豫,甚至直至结束也没有逼他决定——家,还是国。也许因他出众的才干,也许是因他的幸运。然而,对更多人而言,战争中,必须要做选择——要么为国舍家,要么为家舍国——为国舍家,像钱老人、高第——他们心安理得;为家舍国,不仅有那些汉奸们,也有野求这样的人。汉奸们,因他们心中无国,也是“心安理得”地做汉奸;而野求这样的更多中国青年,是因家国的矛盾而失去了希望,最终因此也失去了生命,舍弃心中的“国”而换来的“家”,无疑,也必亡。
老舍先生对于瑞宣的感情似乎也是矛盾的。他让瑞宣的心被家国的矛盾扯碎,同时又让瑞宣的优柔寡断,同他的家、他的国,都在残酷的战争中存在下去。不妨设想,若战事时间再长些,也许瑞宣也不能如此继续逃避下去——他也许会成为下一个野求,而那时四世同堂这样一个家族,也就彻底破碎了。即使他真的作出正确的选择,一家老少也不知何去何从……但这一家人的生命至少换回自己的心——即使最正确的选择,也需要血的代价!
想必历史中,瑞宣这样幸运的人并不能有几个吧。大部分人也许会像野求……野求的命运,是最令人沉痛的——也许,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命运悲歌。
因为中国人的本性,儒家告诉他们忠、孝,告诉他们追求完美;道家告诉他们自然生息的完满,告诉他们相反即相成。道家给予他们“外圆”,儒家给予他们“内方”……
外圆内方,天圆地方。古建筑、古钱……无一不体现着这种特殊的处世哲学。于是,儒与道,又碰撞出了中庸。
然而,战争会要求人们作出选择。人们早己习惯的“中庸”的生活态度与“外圆内方”的文明被搅得天翻地覆。战争中不存在中庸,外圆则不能内方,内方则不能外圆……
北平的城墙,它的古朴,它的美丽,再不能保护城里的人及北平城的文化……
战争面前,人们要开始勇敢地面对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