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在定额调整和挂钩调整之后,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工伤退休人员以及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等群体进行倾斜调整,适当增加基本养老金。比如,上海企业退休人员中2017年底男满65岁、女满60岁的高龄人员可再增加20元。北京则明确,65至69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40元;70至74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75至79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60元;8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再增加70元。青海则是另外一套方案,按照退休人员退休所在地的艰苦边远地区二、三、四、五、六类的类别,每人每月再分别增加10元、15元、30元、55元、90元。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所有人员都按本人养老金水平的5%左右调整,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养老金水平相对较高人员的调整比例可能达不到5%左右,而养老金水平相对偏低的人员可能高于这个平均比例,这样调整有利于缩小养老金的差异水平。”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同时,由于不同省份的养老金水平不一样,更不能简单对比省份之间调待金额的差异。
总体而言,由于每个省份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不尽一致,所以上调的具体比例也不尽相同。
企业增幅高于机关事业单位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此次调整是国家继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统一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来,继续同步安排适当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进一步体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制度的“并轨”,预计将有1.14亿名退休人员受益。
多年以来,从城镇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再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加入基本养老金制度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的不断扩大。在养老保险基金存在一定结余的情况下,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体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共济、公平分配、保障老年基本生活的功能。
而此次养老金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都实行了定额、挂钩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定额的标准,挂钩的因素,倾斜的对象都完全统一,高龄人员倾斜年龄的分段及水平完全一致。实现了人社部、财政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办法基本统一,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挂钩调整因素、调整标准双统一”的要求。
不过,在政策倾斜方面,往年国家只要求对艰苦地区的企业退休人员倾斜增加,今年国家文件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并倾斜增加。同时,在弥合养老金水平待遇差的过程中,也加大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提高力度,以尽快提高其养老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在待遇调整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等不尽一致,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具体调整办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平均增幅高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增幅,这体现了向企业退休人员倾斜的导向,有利于缩小过去由于双轨制导致的待遇差。”上述业内人士称。
记者从江西等地的方案中看到,多地均将“按照企业平均增幅略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增幅的原则”纳入其中。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增加的养老金已经发放到位;北京明确,7月15日发放到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手中。青海、河北、辽宁等地也纷纷表示,将在7月底前将增加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各地养老金调整发放到位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时候发放到位,都是从2018年1月1日起补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