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央新闻联播的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06-30

  自1978年创办至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我国收视率最高、最具权威性的电视节目。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仅供参考。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篇一

  春节前一夜晚上,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在看新闻联播,突然看到一个镜头,温爷爷到了江西一重灾区,在和乡亲们一起吃饭,还亲切地问候与关心着这里的人,不仅是他们,虽然隔着个电视屏幕,我们全家也一起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如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国家的关心,党和政府了解民生,执政为民才有了那么快的发展速度,奔向了小康,看着新闻上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功,经济建设、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取得如此的成功,看着中国一点一点的崛起,我的心里不禁为祖国而感自豪。

  中国的成就离不开人们的努力,看着人人都为着祖国而努力奋斗着,我不禁感到惭愧,整个寒假,我都是玩电脑看电视到晚上十二点多,早上十一点多才起来,每天昏昏沉沉的度过一天又一天,真是浪费了大好时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也要为自己的人生多奋斗奋斗,不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俗话说得好: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于是我便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与终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现在起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篇二

  记得上的时候老师留了个家庭作业,是要求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然后写观后感。自从那以后,我开始养成每天看新闻的习惯。一晃看了20多年了,开场音乐都换了!如今我终于看懂了,下面用归纳的方式诠释一下:

  首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性质是国家的政治宣传工具之一,是为了无产阶级政权服务滴。甚至有些时候失去了社会新闻透明度的实际意义!

  其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把有限的30分钟时间分成三个固定的十分钟专栏,第一个十分钟专栏是国家领导人今天都很忙(今日接见了谁谁,今日开了会议/a>,今日又干了什么大事等等)。第二个十分钟专栏是我们国家人民过的很(哪个城市组织了什么活动,哪里出现了好人好事,哪里又取得了良好的开局等等)。第三个十分钟专栏是外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哪个国家出现了,哪个国家出现了重大自然灾害,哪个国家出现了罢工,枪击、爆炸等重大犯罪事件等等!)

  我一直坚信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也承认新闻记者工作的艰辛。但是除了换开场音乐,最好在节目的整体制作上有所创新。有些时候对真正社会热点问题避而不谈,这一点不如一些地方台的新闻栏目看着解渴啊!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篇三

  20**年11月7日,我也看了中央台新闻联播<<山东高密:大广场 小广场 一切以人为本 >>,而且看了两遍。第一遍是19点的直播,第二遍是21点新闻频道的重播,没有看过的可以到中央台网站看视频。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是我第二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有关高密的新闻。(第一次是一个有关山东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提到了夏庄对联产业。)给我的感觉是基本实事求是、选题准、效果好。看到电视屏幕上熟悉的家乡风物,一枝一叶总关情;听着电视里亲切的乡音,魂牵梦绕思故乡;听着中央台播音员王宁字正腔圆的解说,为家乡感到骄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访群众的场面比较多,领导谈话的时间不是很长。市民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城市建设得,他们最有发言权。公道自在人心。这大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吧。

  尤其齐鲁纺织服装城总经理张俊煌的发言非常有意义。他作为投资高密热土的客商,对高密寄予厚望。高密市委市政府有必要多关心一下这个齐鲁纺织服装城的建设。我个人感觉这个纺织服装城的发展难度还是比较大。先不谈高密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条件,潍坊正在建设的恒易星河纺织城是不是会和高密的齐鲁纺织服装城有产业雷同的趋势呀。当初得知这两个纺织城上马的时候,我就在大众潍坊论坛开帖讨论过这个问题。还有近邻昌邑市柳疃镇已经初具规模的纺织市场。这些因素都考虑了吗?我希望这几个市场都会很红火,但市场竞争往往很残酷,出人意料。

  最后出场的是吴建民书记,还没看到他魁伟的形象,就听到了他洪亮、熟悉的口音(看高密电视台新闻多了,对吴书记朴实的外表、洪亮的讲话很熟悉了)——人心顺了,社会秩序好了,其实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创业发展的环境,所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是互相促进,是双赢的。 吴书记的话语朴实无华,没有高谈阔论,有的是对高密发展的真知灼见。优美的环境是找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条件,但一种社会和谐、人心思进的氛围也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软环境。

  高密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尤其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高密站成了胶济铁路上和潍坊、淄博并列的大站。高密拥有灿烂辉煌的文化,盖公、晏婴、郑玄、侯蒙、綦崇礼、李龙衮、李元直、刘统勋、刘墉名垂史册、彪炳千秋;孙文、刘连仁、刘先志、莫言、张建中、单应桂、蔡省庐、王梦凡熠熠生辉、光照当今;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也是民间瑰宝,独领风骚;高密还有85万勤劳、勇敢、朴实、聪明的人民;高密新发展又逢国家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地利、人和、天时具备,高密完全有理由发展地更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的家乡凤城建设得更加和谐、文明!但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急于和邻近地区相比。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正所谓“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更加求真务实,让高密能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篇四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播接连出现新面孔,共有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四位,我是偶然看到了海霞和郭志坚的节目,其中海霞的节目我只看到了半分钟左右,郭志坚的节目断续看了几分钟,总体印象都很好,完全可以胜任。

  在我看到海霞节目的第二天,网络上就出现了大量报道,可见央视的霸主地位,也可见《新闻联播》的霸主中之霸主的地位,其主播有所谓“国脸”、“国嘴”之称实乃不虚。有一国内重要门户网站用了这样的标题《央视惊现新面孔》,文中进行了不少的推理和猜测,还引用了央视有关负责人的话说,目前新人还很难取代老人,因为他们还年轻。

  毫无疑问,邢质斌、罗京、李瑞英、张宏民、王宁、李修平几位的台风和播音水平,确实让观众无可挑剔,他们坐在那个非同寻常的主播位置上当之无愧,也非常符合我们的欣赏习惯,观众对他们也非常熟悉,熟悉到有时都喊不出他们的名字来。如果大家愿意,当然可以让他们一直主播下去,哪怕老态龙钟,只要不说错,哪怕说错了知道纠正,总归不会影响中国的发展,不会影响百姓的生活,估计也不至于影响中国的形象,毕竟媒体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可供大众选择的余地太多了,既然年轻人可以上电视,老人为什么就不可以?但假如是这样,中央电视台就没有尽到中国第一媒体的责任,作为国家电视台,我们除了会用人,我们还能培养人吗?

  邢质斌要退休早有传闻,但不知要到何时,其实《新闻联播》刚改为直播那会儿,她也没有少出错,甚至在直播间说小话的声音也曾传遍全球,我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时差点让我以为中国无人了,估计他们以前录播时,场面肯定颇为轻松,只要不急于回家买菜做饭,多录几遍也无所谓,此后也有几位出了类似问题。很快这群人便适应了直播,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创造性地给播音台上装上了开关,如果与观众再见后有心得要急于发表,赶快关上开关,于是观众就只能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了。其实,换了任何人,不出错都是很难的,有时是主观原因,有时是客观原因,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郭志坚曾被我戏称为“出错大王”,我曾认为要不了多久,他就要从中央电视台消失。那时他只出现在《新闻30分》中,错误多到叫人难以容忍,可如今不是跻身《新闻联播》了吗,而且在那天我看的那几分钟内还就没有出错,给我的印象大变。我要是中央电视台台长,可能就要冤枉一个人,而且百分百要断送一人。因此,我要说,邢质斌要退休,那是自然规律,她应当安享晚年,而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她,中国新闻史、中国播音史上,都会有她的章节。罗京们自然还可以主播若干年,但未必要等到他们不能播时再换人。与邢质斌比,康辉们自是年轻,但与罗京们比他们并不年轻多少,而与当年的邢质斌、当年的罗京们比,他们简直就是太老了。杨利伟飞“神六”肯定没问题,提前打好招呼,注意体形,“神十”以前老杨都得上,估计他也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都是你上,别人怎么办,别人也不是上不了,况且你老是上天,别把当领导的前程给耽误了。当年赵忠祥要是早下几年,早进修几年,混个文凭早几年评上正高,也许早当上台长或副台长了,何至于到退休连个副处级都没有搞上沦落到在饶颖面前骂娘呢?中央电视台要谨防既耽误了康辉们也耽误了罗京们,不要两头不讨好,要让他们多一点选择,要让他们知道彼此的不易,也要让赵忠祥们明白不要以为普通话讲得比杨伟光好(杨的普通话实在是糟糕,但他是新闻的科班出身,有领导才干)就能当好台长。

  事实上我们对《新闻联播》的播音风格是有思维定势的,让阿丘或李咏去播,他们只好回家卖红薯,让张泉灵去播,她会一改那灿烂的笑脸去努力适应,也许要不了多久她会成为一个无人撼动的“播霸”的。但真让阿丘和李咏去播也未必出什么大事,新闻稿固有的信息也不至于衰减甚或衍变的,也许一旦我们默认了阿氏风格时,罗京们还取代不了呢。

  假如我们承认不同类型的节目需要不同风格的主持人,那么就一定存在有所擅长有所不擅长,正如让罗京去主持《非常“6+1”》那就非常搞笑,估计“牌”再大也不能让我们喜欢。但假如他就是这类风格的主持人,那就应该让他尽早去锻炼。职前可以搞培训,但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是在岗位上培养,各行各业都如此。邓小平说他二十几岁就做大官,要放手让年轻人去干,这是对的,但如果老的霸在位上不让贤,那就成为一句空话。一开座谈会时,老同志就忧心忡忡,要抓紧培养年轻人啦,再不抓紧就青黄不接啦,但你真要动动他的位子,让他挪挪座儿,又没有几个是乐意的。说历史总是谈自己少年得志,谈现实总是对年轻人不放心,社会怎么前进!我曾任用过几个年轻人,结果中年人失意地说没有机会了,老同志说人老无用了,搞得我无所适从。我曾豪迈地说,等我力不能及时,我痛快地去喝茶去,但在我多次地看到老同志恋位子后,我对自己将来能不能践行自己的诺言产生了怀疑,大话还是少说,事非经历不知难,做到了再讲不迟,做到了不讲又能怎样。

  我邻居家有一亲戚,那年他们父子二人来访,父亲38岁,儿子20岁,乍一看就像兄弟,父亲训儿子一口一个小孩子怎么怎么的,当时看了就很滑稽,现在想想,那儿子如果如果像他爸当年那样,有一老婆外加两个小孩子,他立马就会沉稳起来,如果他还漂浮,那他将来会顺利成长为老小孩儿。

  对于多数人而言,对于多数事而言,一个人担当某种大任,需要起码的积累,有一个必要的年龄界限,这个界限可能是模糊的,但会呈现几个段落,在一个段落内,绝不是大一岁就多一份能力。仔细地考察是对的,但一旦认准了一个人,就要千方百计地给他机会,让他在实践中摔打,几个错误一犯他就成长起来了。

  只有相信年轻人这个民族才是有活力有希望的!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篇五

  改革开放,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本来是大势所趋。可是由于我们的改革是跛脚的改革——在经济上要走资本主义,可在政治上又不肯放弃集权统治,结果这些年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事。

  例 如掌握了绝对权力的一小撮利益集团既不会制造商品也不会倒买倒卖商品,发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于是干脆就把手里的权力变成了商品,而且一转眼间成 了最好卖也最昂贵的商品。再如由于不引进能够促使市场经济形成和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期被变态的共产主义教育和洗脑下的部分民众一旦受到市场经济 的冲击,立即晕呼了,结果是群魔乱舞,把人格、良心和处女膜都变成了商品公开拍卖。

  这 道理我明白,大家也明白,其实中共中央又何尝不明白?他们也哀叹人心不古,仍然抱着引导民众、教育人民的角色不放。可笑的是他们却拒绝承认造成这一现象的 正是他们自己。还拼命在他们控制的电视台塑造一些光辉形象来让我们学习、仿效。好像只要我们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就立即升高了。

  我 一向喜欢看幽默搞笑的节目,特别是黑色幽默。我得承认,在中国最幽默和滑稽的节目非每天晚上七点的中央新闻联播莫属。很多朋友都不看这个节目了,我却有空 就看,不管在哪里,哪怕在饭店吃饭,我会扫两眼新闻联播。毕竟它代表了中共中央的主流媒体,你不看它,它就不存在了吗?

  8 月 22 日 我打开电视时半小时的新闻已经过了十五分钟,也好,不用看一个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微笑和握手。

  新闻正在讲述新疆一个村的汉人医生刘玉莲,这位刘医生真牛,靠赤脚医生手册自学成材,过去四十年在乡村共治疗病人 30 万次,没有出现一次医疗事故,被称为“救命丫头”。这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可是还没有完。新闻联播说过去多家诊所要用 2000 元一个月请刘玉莲去坐诊,但都被她拒绝了。她坚持只拿 350 元的工资留在村里看病……

  第 二则新闻是讲青岛的心伞。一个八旬老人在暴风雨中过马路,一个年轻人马上上去用自己的雨伞为老人挡雨,随后一个路过的女孩也从车中跳出来加入帮助老人 的行列……这事情正好被一个在楼上的市民拍照了,放上了博客。结果精彩的一幕就出现了,青岛市沸腾了,热心人开始搞一个叫“爱心雨伞”的活动,很多人都加 入了,为人家提供雨伞,免费的,在出租车上也多了一把爱心雨伞……

  我得说,中央新闻联播用宝贵的时间播报的这两则小事——一位女医生四十年如一日为村民看病,拒绝高薪,以及两位年轻人(看样子是八十后)帮助老年人过马路的事确实很感人,让我们从小事中看到人性的光辉。这样的事也是最让我感动的。

  可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这两件事的报道就让人感到了黑色幽默,特别是这两件小事后面的报道。那个救命丫头长期在乡下为村民看病值得称道,但她为什么要拒绝同是在乡下的诊所用超过她现在工资六倍的价钱雇佣她呢?难道她不喜欢钱?难道她到了诊所就不能为村民看病?

  再说,她如果真想帮助更多的维吾尔村民,完全可以用多赚的六倍工资资助他们,或者再多请五个像她这样的医生为村民服务。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她做了一件完全违反人知常情也完全违反了市场规律的事。于是,她上了中央的新闻联播。

  再说那件雨伞事件,同样是一件感人的小事情,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你自己看到一个八十的老人在风雨中过马路,无遮无挡,正好你手里有一把雨伞,你不会走上去为她挡雨吗?我想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这样做。可见这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这样的小事,中央电视太自然不会放到一天只有半小时的新闻联播里的。这就是说他们选择了这条新闻,恰恰是看重了小事的后续发展。而让我觉得可笑的也正是这后续发展。

  这样一件小事让青岛市民突然良心发现,要开始做善事了。于是“爱心雨伞”活动就应运而生。很多年轻人加入了,手里拿着一把鲜艳的“爱心雨伞”,看到忘记带雨伞的就去帮他们遮风挡雨。

  所 以,这些天如果你去青岛的话,不用带雨伞,也不用买了……幽默吧,我不知道青岛市有几个雨伞厂,但我知道那里的工人再努力工作,这个雨季也没有奖金发,甚 至有可能没有工资了。还有,每一次下雨,都有很多小商贩背着一包雨伞到处叫卖,这些不畏狂风暴雨的商贩给躲雨的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维持了生计。如果“爱 心雨伞”这活动真地像新闻报道所说的已经展开了的话,估计青岛的这批人现在的生活要陷入困难了,而那些躲雨的人也不一定能够随时买到雨伞,他们得要等某个 善心人发现他们,给他们送来“爱心雨伞”……

  好人好事值得表扬,上什么新闻都应该,我坚决支持。但不能在报道好人好事的时候让人无所适从,让人觉得不可企及,让人感到不合常理、不真实。例如,那个好医生,电视报道她我们都很感动,但是我们却从电视中看不出她为什么拒绝 2000 元而只拿 350 元,这可是人民的币,一点也不肮脏呀!再说那个雨伞,你这样干违反经济和市场规律的事,是不是出租车司机在下雨的时候也不用收费,来个爱心出租车呢?孩子在路上看到老人需要帮助而立即上前,让人欣慰。可是突然出现那么多所谓“爱心雨伞”,不伦不类,真让人苦笑不得。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还在黄金时段的新闻联播中播送这种好人好事的国家,我认为这无可非议。然而,让我不解和伤心的是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好人好事极其缺乏,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水平越来越低的国家之一。我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这是我住在几个国家,常常来往其间的切身感受。

  原 因有很多,例如前面说的统治者要扮演引导和教育民众的救世主,可是他们自己却渐渐失去了,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中央政治局中时不时出现陈希同 和陈良宇这样的人,动不动就贪污上亿,保养情妇数十个。你就再把刘玉莲这样的人吹上天,民众会跟着你走吗?哥们,别以为民众都是大傻瓜。

  当然还有一些的原因,这里就不探讨了。我这里单单想说一下他们的宣传方式。新闻联播歌颂好人好事,不停推出英雄人物,什么目的?当然是号召大家向英雄人物学习,可是,当我们发现他们推出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不是累死的,就是被病魔活活折磨死的,请问大家,你想学吗?

  即便那些没有累死没有病死的英雄人物,也一个个那么不合潮流,不合情理,请问,这样的宣传真会有效果吗?如果你能够为民众看病,是一个看了 30 万人次而没有一次医疗事故的神医,而且你只喜欢 350 元,而拒绝 2000 员——我想,这不是神医,而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了。

  有神仙当然好,但普通民众只能跪拜神仙,而无法达到神仙的标准。

  什么好人好事,什么英雄人物,一旦上了中央新闻,他们就会把你弄成一个白痴的样子。今天晚上还有新闻联播,还有好几个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要粉墨登场,有些还是十七的代表了。我在这里建议,大家不妨打开电视机,看看中央电视台如何塑造这些人,如何把他们从人变成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