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淞沪会战中宝山保卫战故事的电影《捍卫者》确实不是太大众的电影:导演不出名(廖希,韩平),演员也不出名,又不在类似抗战纪念日这种标志性时间上映。而且电影本身讲的也不是太大众的故事。一说起上海宝山,人们大抵会想到宝山钢铁集团,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姚子青这位80年前殉国的广东平远籍将领。果不其然,9月22日深夜骚君走进石家庄老城区一个连锁影院,偌大的影院里就我一人,这是《捍卫者》在河北省省会上映的第一天。
长达14年的抗日,中国军队成建制牺牲的例子不在少数,拍成影视剧的却不算太多。举例来说,老电影里的《狼牙山五壮士》算是经典,近代的《喋血孤城》实在难逃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窠臼,这次的《捍卫者》我们终于能看到一部诚意满满、致敬历史的影片。
一,宝山保卫战的历史背景
1937年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是中日两国正规军一次正面大PK,国民政府投入近百万军队苦战三个月后被迫撤出放弃。而当时处在上海东北的宝山城成为阻碍日军登陆的“钉子”,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国民政府不是不知道宝山城重要的战略价值,但是守卫部队到后来却只有姚子青一个营。不是上峰不派援,一个预备营的兵力已经在路上了,但是这支部队半路就溃败而归。旅长手下有生力量本来就不多,战场兵员也没那么充足,其他战场各自为战,转头支援宝山,放弃自己阵地,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而且整个淞沪会战,基本是国民党劣势装备英勇抵抗日本精锐海陆空三军。上海地区平原地带无险可凭,一只提前暴露的增援部队半路打遭遇战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早早壮烈,宝山保卫战的历史也没有因此而改变。
不是弟兄们不英勇,鬼子火力实在强大,兵力相差实在太悬殊。全营除了四门迫击炮,剩下全是轻武器。这种装备对阵一个联队的鬼子兵,能固守一礼拜已经是奇迹了。比如说卢森堡对比利时,你能守住半场不丢球就已经是胜利了。
二,主角白恩
白恩饰演的姚子青,一副圆眼镜的斯文气质,中气略显不足的声音,这或许会打破大家认为的军人传统的英武形象。但是历史上的姚子青就是这样一个书生形象,行伍出身军校毕业的人物,从外形和气质来说,白恩的扮相已经做到了高度的历史还原。
另外就是白恩的表演,行伍出身养成了姚营长干练冷静的风格是肯定的。但如果就此以为姚子青是沉静单线的性格那就有点“冤枉”人了。他对家人的温情,对无辜殉难百姓的同情,得知救援部队不济时声音的颤抖,战场训话的刚毅决绝,最后巷战牺牲时的平静,这些不同时期主人公的性格变化白恩处理的非常到位,“微表情”刻画非常传神。这也足以证明白恩这个演员极强的可塑性。
三,电影里的歌曲亮点
再来说这部电影的亮点:三次歌曲的插入。
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的歌曲表现一共有三处,第一次是李大成唱的《天涯歌女》,第二次是湖南花鼓戏,第三次广东民歌。
这三次歌曲,在骚君看来代表了三种不同阶段的情绪。《天涯歌女》是连长李大成逗乐官兵唱的,我们姑且看做,这是对单调枯燥军旅生涯的调侃和嘲讽,一群光棍下层官兵性压抑的一种释放。同时这段歌曲也引出了李大成和女学生曹素君隐伏的情愫。
第二次湖南花鼓戏是宝山守军和敌人首次交火取胜后唱的,简单的胜利抒怀,此处可参见老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土琵琶。
第三次歌曲是广东小兵得知援军不至,部队死伤加剧情况下的绝望心态。
三段歌曲很简单,接入也很自然,在整部电影中丝毫没有生硬感。因为军旅生涯中的厌战情绪,对女人的渴求,对胜利的憧憬是非常自然的。这三段歌曲加入其中很委婉的表达了士兵的这些情绪,这有别于西方战争电影里情绪流露的平铺直叙,也是本片的亮点所在。
四,吹毛求疵的吐个槽
姚营长自带主角光环这没错,鹰森孝大佐受重伤也符合史实。但是全营最后剩两发迫击炮弹时你才想起轰击敌军指挥官,这是不是有点“弱智”?敌人位置早早暴露,四炮齐射,用不了两轮,森鹰孝兄弟估计就去见天照大神了,何必要等到最后两颗时才智商上线?
而且干掉日本指挥官意味着?这基本等于足球场上干掉对方主教练,不光网了一条大鱼,而且弟兄们还很有可能逃出生天。我想,这一点,黄埔生姚子青肯定比我们更清楚。可惜八路军李团长的炮手柱子没在身边,要不,这炮弹真够鬼子喝一壶的。
还有姚营长写完牺牲记录后直接炸掉司令部,以示决死,但是我们一样清楚的看到爆炸出来的碎片依然飞到了姚兄弟的身上,下次炸能离远点扔不?伤到自己不好玩,说真的呢。
五,后记
一直以为,中国影视剧存在着一个误区:很多以史实为根据且主题思想鲜明的事件没有表现在影视剧中,人们反而醉心于虚幻老梗套路的影视剧中无法自拔。
《捍卫者》作为新中国建立后首部以宝山保卫战为主题的电影还是有很大标杆作用的,它不光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而且也会带动更多类似的影片上映。在此,骚君也衷心希望这类电影能更多一些,成为票房和收视的主流,倘真如此,也算是为中国历史的科普和颓废的艺术市场做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