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疯》做为我国第一部以股票市场为题材的影片,刻画了一群在社会底层没有钱却渴望通过炒股发财的小市民形象。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电影股疯观后感,仅供参考。
电影股疯观后感篇一
电影《股疯》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主要通过一个家庭在炒股浪潮中的戏剧变化转变和对一群普通民众盲目炒股的刻画,体现出了商业大潮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冲击。
影片中人物的描绘非常精彩。一出场就给人十足铜臭气质的暴发户;小市民形象十足,成为炒股名人后又满面春风的阿莉;充满大男子主义但在股市中受挫后一蹶不振的阿莉的丈夫;还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最能体现当时整个社会炒股风潮的步高里居民们。
正如阿莉提出要和阿伦合伙炒股时三宝所说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钱都是从牙缝里省出的零用钱”。在商业大潮出现之前,普通民众们的经济观念相对朴素,金钱是靠辛勤的劳动来获得,许多人的“闲钱”,都是要“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来的”。电影中最让我觉得捏一把汗的场景是:王婆婆将自己老伴留下给她养老用的两万块钱全买了股票,却在说出购买股票的名字时想了很久还颠三倒四,说不清楚。尽管误打误撞股票升值了十倍,但我总禁不住会想,如果养老金全陪进去了,儿女不孝的王婆婆晚年该如何度过?!
故事的结尾是喜剧,“得益”于阿伦的情感问题,步高里居民们保住了一百万。尽管步高里居民们在欢呼,但我的脑海里还是证券交易所里那些把一切都赔光后表情绝望的人。现实中,股市在1993年2月见到1558点大顶,随后展开一年半的暴跌,跌幅达79%,还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股市陷入阴霾,许多盲目追风炒股的人纷纷破产。
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会、改变命运”,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六大新鲜行业:股票、期货、房地产、保险、广告、直销。股市最先点燃了人们的一夜暴富梦,经济在飞速发展,这发展也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欲望,使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短时间内的巨大转变是畸形的,人们的经济观念趋向于疯狂和不理智,也造就了诸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许多疯狂现象。
影片中我认为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是阿莉的丈夫,许先生。一开始,许先生对妻子的行为是十分不赞同的,尽管这不赞同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自身的大男子主义,他看得清妻子沉迷于炒股对整个家庭的伤害,然而,渐渐地,在炒股浪潮的席卷和周围人的影响和打击中,炒股成为了他急于证明自己的一个方式,最终,他冒险擅自动用了朋友的20万,直至走入绝路。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许先生从理性到丧失理性的过程,除了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影响。
美国思想家默生曾经说过:“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真正做到“在群体中保持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时候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直觉的驱动也会让我们做出相反的决定。更何况在当时那种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狂风暴式的,要一个人至始至终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想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大部分的人都难以对大环境有一个宏观而目光长远的认识,要求我们永远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考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尽可能降低损失”,尽量让自己持有独立的思考。
电影股疯观后感篇二
我感觉不论是谁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能在细枝末节中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能将自己置身于90年代的中国经济刚起步的大背景下而感触良多。电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的刻画,无一不用心之至,给观众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吸引和值得回味的地方。电影最触动我的是它的语言,充满着生机活力语言。这样的电影,还原了90年代上海生动的景象—市井芸芸众生相:邻里之间讲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苏州话,苏北话,香港人之间讲广东话,老板和属下之间说美国话,乱七八糟的音符却异常相安无事,犹如自行车从一条马路到了一条弄堂。每句话都对不同地域的人深深地触动!九十年代初的上海,股市悄然兴起,平民百姓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诱惑。公共汽车售票员范莉不满足平淡的生活,经股市掮客三宝牵线下她认识了香港来沪的阿伦。阿伦在香港从事炒股,此系为追寻女友而来。阿莉先是帮阿伦排队买“股票认购证”,后与阿伦联手炒股。范莉初入股市春风得意,转眼间成了“女大户”,令里弄的居民分外羡慕,成立“炒股委员会”,并推举范莉带领大家炒股。范莉所在单位的领导也拿出私房钱托范莉投进股市,并特许她不用上班,照样享受工资奖金。范莉和阿伦抓住时机又大赚了一笔,并被电视报道,一下子成了炒股名人。
范莉虽然获得了金钱的快感,但宁静的家庭却濒临破裂,她为此感到惆怅和失落。阿伦也有同感,原来他在香港忙于赚钱,结果其女友出走。阿莉的丈夫许昂在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因收入微薄,和妻子差距越来越大,心理失衡,为平衡自我,他将的20万元装修款也私自拿去炒股。结果输得一塌糊涂,欲跳楼自杀,范莉和阿伦及时赶到,在大家的劝阻和帮助下,许昂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最后在阿伦和邻居们的帮助下,许昂与阿莉和好如初,阿伦也在上海找回了自己的恋人。在邻居们的簇拥下,阿莉一家欢天喜地迁往浦东新居。
作为中国经济新现象的股票,在《股疯》中成为真正的主角。在轻松平缓的叙事语气之中,透露出商业大潮和经济利益对普通民众的冲击。通过对股票市场的涨落起伏和人们生活的戏剧变化,从侧面流露出中国民众对于经济观念的转化。。《股疯》虽然有很多戏剧性的夸张,但却深深描绘了当时市井百姓被疯涨的股市严重扭曲了的心态。还记得王汝刚这个暴发户,显示出“有钱老子天下第一”的趾高气扬的态度;潘红成了股市红人后买撒涨撒后的春风满面;王华英股市受挫一蹶不振回家拿老婆孩子出气的英雄气短,当然最重要的是对那群把自己一辈子血汗钱交给潘虹投入股市的伯伯阿姨爷叔姆妈们的刻画,那是最最能表现当时整个社会炒股致富的都市众生图。
电影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全民炒股的盛况,一方面想通过这样小地方发生的事,揭露了人们炒股的盲目性,依赖性。但是,每一部电影除了它本身对主题的阐释,一定会串联社会的伦理道德。
《股疯》,片如其名,当人们都把精力投入到炒股中,加入成千上万的炒股大军后,还有人会留意身边人的变化,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全局。片中,老婆婆生病住院,小女孩高烧无人看管,夫妻之间的矛盾争吵,利益没有得到保证时的怨恨、批判,社会的基本道德已经被炒股的行为破坏了,而家庭、亲朋才是最不可或缺,不能损失的。片尾的安排突出了人性的回归,人们从盲目的炒股中走出来,过上理性的生活,为本片带来完满。
这是一部很值得人怀念和思考的电影。
电影股疯观后感篇三
有幸在课堂上观看这部经典的电影,让我在课堂中受益匪浅。
这是一部90年代的电影,虽然技术远远不及现在的电影发达,但其中的内涵却是当今粗制滥造的电影很难超越的。这部电影充分反映在90年代改革的时候,人们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在经济冲击下表现出来的那种内心的彷徨与无助。用一种平缓轻松的语气给我们娓娓道来。
电影本身,我不展开过多描述,我更谈谈想看完之后的感受。
物质终究决定着意识,在阿莉尝到股票的甜头后,就再也舍不得离开它,物质生活的感受让她难以忘怀,不想再草纸也算的艰辛,就算还深爱着她的丈夫和女儿,她仍然舍不得离开股票,还有那个表弟,在整个电影当中充当着猥琐的角色,为了钱都愿意干,在影片的最后,还加了一场他在另外一个有钱人面前跑前跑后的奴才样。其实这都是因为钱,或者说物质,没有物质的生活很难支撑下去,俗话说贫贱夫妻百日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两人再相爱,日子总得过下去,大家都不是圣人,以小说的情节来规范我们的人生是幼稚的。丈夫在在阿莉迷失在股票中时,丈夫虽然心痛,但是仍在参加了股票班,希望自己也能赚到钱让妻子回心转意。多么痛的领悟,爱情没有我们想的这么伟大无敌,反观当今世界,这种情况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钱,现在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高富帅,白富美,官二代,富二代充斥了我们的世界,其背后说到底,还是人们被物质操控的迷失了自己。
可喜可贺的是,电影中想传达的是意识对于物质的反抗。尽管阿莉在股票中迷失,但是仍然心念着家庭,无论丈夫如何的辱骂,她仍在没有忘记自己的角色,回家打扫卫生,照顾女儿。阿伦也是为了女朋友放弃了香港的事业,千里赶来上海寻她。丈夫努力学习股票也源于对妻子的爱。点睛之笔就是电影最后,丈夫跳楼时,所有人都忘记了所有的恩怨,全部人都跑到楼顶去拯救丈夫的跳楼,人情冷暖突然的显现出来,加上阿伦在楼顶真情的吐露,让人们觉得,其实钱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没有情谊的支撑,钱不过是一张纸而已。而当今社会,这样的故事仿佛只存在于影视当中,真真正正落到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为了一份情谊忘记了金钱物质等等。
如今诱惑重重的世界,不仅仅只有股票可以让我们为之疯狂,太多太多的诱惑让我们麻木了。但愿真情可以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留下一些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