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近年来在高校中迅速普及的学生竞赛,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务实的就业观,有效地延伸了高校就业服务的范畴。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职业规划大赛观后感,仅供参考。
职业规划大赛观后感篇一
在多方筹备努力下,我院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顺利举办,观后有些感想,在此与大家聊聊。昨晚的活动,从组织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从选手的表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介绍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当然了,初次举办这样活动,不足、缺憾总是难免的。
首先一点,我感觉咱们部分参赛选手还没准确的领悟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初衷。举办这次活动,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引导大家思考,引导大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能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规划。二是围绕着未来发展目标,现在应该怎么做?规划大学四年,探索未来职业发展之路。但是比赛中,我看到参赛选手中真正有自己想法的,真正立足于自己现实对未来发展思考的较少,泛泛而谈,笼统概括较多。对自我、家庭、学校、职业分析较多,对立足现实怎么做,怎么改进、提高较少。就如:当前最普遍的很多纠结于考研和就业的矛盾,在咱们同学作品中几乎都没有体现。引导同学立足于现实对未来的思考,这是咱们在组织本次活动,策划本次活动主要目的,对自我未来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样,我想这是评委们最想看到的,也是选手们最应该展示的。宫名同学、丛宁宁同学能获奖,我想也正是做到了这点。而且思考,更应该是广泛的。就像栾书记总结那样,不仅仅是台上12名选手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每个同学都需要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进行思考,希望这次活动能引起我院同学对自己未来的一点感悟,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落实到现在应该怎么做上。
其次一点,我感觉咱么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比赛中,不会应用PPT,不能利用PPT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很好的介绍。很多同学就是对着PPT读,一个字不落的读。这是很不好的。把自己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出来,这正是一场职业规划大赛,精彩之处,引人之处,也是同学们参赛锻炼之处。站在讲台上,对照着PPT读,照本宣科的读,台下的同学和老师评委们觉得很枯燥,没有创意。在以后的比赛中,大家注意这一点,要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要锻炼和提高自己表达能力,不要依托于PPT。同时PPT的设计应该简洁,要把你想要表述思想的主要内容,提纲展现出来即可,通过你自己的生动、形象的表述,来引人入胜,或栩栩如生或耐人寻味。
再次一点,我感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大一年级的同学要学会很好的“台风”,要养成一个基本的礼仪习惯。很多同学几乎上台就直接进入PPT介绍。这样不好!要有一个基本礼仪习惯,要敬礼、要问好。昨天我看陈堂、宫名、闫福超、肖国庆,这一点做的都很好,还有昨天有的同学着正装,这也是必要的。
最后一点,我还是向能参与本次活动的选手表示感谢,对他们能积极参与本次比赛活动表示感谢。昨天的选手中,我看到多数同学都是学生干部或班委,就是平常积极的同学仍旧积极,不积极的同学仍旧不积极。大学生活应该积极的面对,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认同我这一观点。积极面对大学生活,争取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成长就在此间,差距也就在此间,未来也就在此间。
祝我院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成功举办,也祝我第二届、第三届大赛越办越好!
职业规划大赛观后感篇二
参加职业规划大赛,使我对生涯规划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 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 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 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 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职业规划大赛观后感篇三
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全程参与了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担任评审工作,全省有近30万名在校大学生参加,直到前天全国的大赛结束,我们河南省的选 手分获二、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奖,河南省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的荣誉,在比赛过程中,我共审阅了近千份职业规划作品,并作了点评,并与参加比赛的近百位同学面对面交流,收获很大,但也看到一些不足和空间,今天把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最常 见的十大错误的观点分享给大家,特别是大学生同学,希望能对职业规划有所帮助。
1、错把理想当目标
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的最终表现,在职业上的职业理想更多的表现为是某个具体的职位,如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你要干的人力专员,人事主管等职位就是实现你职业理想的职业目标了,而很多大学生却只是着眼于职业理想,而不去实现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那职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了。这就好比你要盖十层楼,但在真正的执行时你却不想盖前九层,你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在你么梦想十层时你的梦也就从而落空了。
在大学生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如有的人希望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成为世界首富,成为国家主席……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理想,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是世界首富的,国家主席的。(除极少数的外。如英国,即使是继承的,那他的先辈也是白手起家的,而其后代只不是幸运罢了。)所以,在职业发展上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们的大学生却把职业理想仅仅当作了理想,甚至很多人将理想转化为目标。目标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是我们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但悲哀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整天喊着要实现职业理想时,却没有把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更没有去把转化的职业目标实现,最终,宏大的职业理想转为职业空想了。
2、错把手段当目的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决定要去饭店吃饭已款待光临我们的朋友,所以,你会煞费苦心的想着去和朋友吃什么,你想啊想,算啊算,想了一个又否定一个,你会为此而付出许多想法,但你却忘了,你款待朋友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初你不就是为了交流吗?而吃饭只是表达友情的一个手段而已,但你却在手段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我们大学生在这个方面也会犯下这看似简单但却事实在在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错误。
在我们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我们要看看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职业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当我们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去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段时,很多人已经是在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了。他忘了我们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了,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或者为了做事而做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来把我们知识的不足弥补,但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学习,或是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上下很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学习不要玩等,这些统统都已经偏离了他学习的目标了,而在这些无关因素的考虑上已经不是他要学习的目的了。
3、错把途径当结果
实现职业目标会有很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在实现职业理想上会有多个职业通路,每个职业通路都是不同的职业因素的组合,这些职业通路虽然都可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在时间、时机、难易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这就如,你知道有多少条道路可以通达到职业理想,这是知识;而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来向职业理想奋进时这就是智慧。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时,重要的是在综合分析自己的情况下总结出不同的道路,在结合职业环境及可用资源等因素来做出最优的职业通路选择,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综合因素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途径,选择最佳途径是为了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只有实现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只要这个最终结果一天没有实现,我们就不能懈怠。如有的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这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而服务的。但有些大学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的意识和冲劲了,最终销售主管就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了,那他的销售总监梦就自然落空了。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追求上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要找一条最近的道路去罗马!
4、错把行业当岗位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其实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
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不能做建筑行业的所有工作?其实他根本不能,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而最终录用他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没有企业目标还可以,但若没有岗位目标,他又可以做什么呢?又能做好什么呢?要知道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如果你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又怎么会录用你呢?当大学生把行业当作要应聘的岗位时,暴露更多的是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所以他们在求职时把希望更多放在了“广撒网,捞大鱼”,以为机会会更多,实则别人都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又怎么给他机会呢?
从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职业世界的知识,甚至是职业世界的常识。行业和岗位是不同的,行业是最大的国民经济因素,而岗位是大学生你要效力的具体职位,具体位置,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就具体的岗位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工作时其实要搞定的是具体一个应聘岗位,只要大学生掌握了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胜任了工作要求,那就是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的。当然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圈子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你就要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动态和这个行业中一流的企业的动态,这样你就可以在圈子中得到稳定的发展的了。
5、错把就业当择业
中广泛流行宣传的“先就业后择业”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我们都知道人的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选择职业上,而耽误了在适合职业上的奋斗时间。简单的说,如果我们把人的职业生涯的成功归纳为是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在职业上有所作为的话,那这两个因素的总和就是人的总的职业生涯的时间,而大学生呢?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学生没有把选择适合的职业更多的放到大学时代,而是转移到了毕业后,而大学时代也是可以并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时间了。
其实在我们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就是说,在职业发展上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路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6、错把择业当专业
在大学生就业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在选择职业时会拘泥于所学的专业。其实在专业相关性的角度上来说,选择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当然对职业前程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出现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一开始选择的专业就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等内在适应性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读的专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其本人的,如果这第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接下来的第二个选择,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只有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所学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我们没有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高考时我们因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规则而错选了专业,那在大学毕业时的选职业就是我们第二次给自己新生发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说,如果我们当初所学的专业不能够满足我们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完全可以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再次给自己与理想接近的选择。
7、错把专业当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时,他们的简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能力或特长栏上会把所学专业及课程写上,这体现的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是他们把所学的专业当作了自身的一种能力。
其实,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蕴涵着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却是盲目和无奈。专业只是一种知识,一个社会分工的特定领域的系统集成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但它却不是能力,更不能够代表什么,当然,在理论的学习会有一些解决实际操作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你专业的全部,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再加上教材的落后教法的死板都给实际不多的能力部分达了折扣。所以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不要说你的专业学了什么,更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而是要先看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你日后要从事的。能力,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但并不是说,你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理论知识,最多是个储藏库的作用,但可以拿出多少,运用多少就看能力了。打个比喻来说,没有人比百科全书知道的更多了,但你却没有看到它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吧!
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是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它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就是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8、错把知识当技能
这个误区在于大学生把掌握的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当成了操作的技能,或是混淆了两者间的区别。
其实,你具备了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些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的级别更是要一定的不同。而企业在招聘更注重的是你的实际技能,而不是你所获得的证书,当然了,没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你也不会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我们这里有袄强调的是,在简历中你最好把级别的理论认证用实际的数字或事例来说明,如:你可以把外语水平描述为翻译了一些外文文章,或是曾与外国游客对过话等,把计算机水平换算为每分钟打字80个,可以操作并可以制作一些办公文档这样更具说服和直白的表述。
所以在我们应聘目标岗位时,就不要再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当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了。其实做任何的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你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技能时我们才可以安身立命,才能够谋求更大的发展。知识更多表现为你知道什么?你理解了什么?而技能则表现为你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有一技之长,我们就可以存活于世,但只拥有知识却做不到,除非你把知识当作你向学术领域发展的砝码。但目前的许多大学生缺少岗位所要求的必要操作技能,而且他们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当企业询问他有何技能时,他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回答上来了,结果自然就被淘汰了。
9、错把兴趣当工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一些得以娱乐放松的方式,但现实中却有些大学生却把这种兴趣好作为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或者被兴趣爱好所左右,在找工作时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关就不找或是以此为借口来推脱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这种误区在十分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其实,兴趣爱好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在兴起爱好中我们找到了事业、爱情、休闲三者间的平衡,才不会由此产生人生的不快。而一旦当把兴趣爱好作为工作后,我们人生的三角平衡就被打破了,由此你就会感到一定的烦躁,通常当你把兴趣定位于工作时都是很辛苦的,因为你已经把休闲转变为工作了,没有休闲的情况下会加速你对所从事的各工作的厌倦和讨厌的。这个世界,能真正的把兴趣爱好当作工作的职业或许只有这样三种人:科学家、艺术家和妓女。从中可见能把兴趣和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
其实兴趣、爱好真的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上,我们要知道,喜欢是一回事,胜任是一回事,选择又是一回事,可以说,按照自己的兴趣所选择的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和发展的程度,但其也不是绝对的影响因素。所以说,影响我们选择职业与胜任工作的不是兴趣、爱好或者性格,这些内在因素最多是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却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及能否做成,只不过你要付出的更多而已。但如果你把兴趣爱好与工作职业合一了,你就忍受工作中的更多寂寞和孤独,而你也要找到另外一种平衡的方式,否则你的心理将不堪重负产生一定的职业心理问题。
10、错把经历当能力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但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的能力。因为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经历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
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经历只能说明你曾做过什么事,搞过什么活动,是一种过程性分散性的实践活动的时间上的总结。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你是把事情做的怎么样,做的有什么成果的一种结果性总结。由经历到能力是需要一个转变的,也就是说经历仅仅提供了一个增长能力的平台,但至于能否转化为能力就是个未知数了。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相对专注的做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得到专一的发展;要么是你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注意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总之,经历并不一定就是能力。所以,给我们大学生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不相关的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所期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