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937》是秦汉、刘若英等主演的历史影片,该片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南京1937观后感,仅供参考。
南京1937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含着眼泪看完了《南京1937》,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是中国 人的血泪史。主要讲的是1937年日本 对中国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
影片中的血腥画面令人发指。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城后,挨家挨户扫荡;将放下武器的战士骗至草鞋谷扫射;闯进国际区大开杀戒……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鬼子听到一位两岁不到小孩的哭声时,他们放下了刺刀,我以为他们会手下留情,但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个鬼子竟然将一个点燃的炸弹塞到小孩的怀里,在他们刺耳的笑声中,“砰”炸弹爆炸了,可怜的宝宝还不明白发生了事就在滚滚浓烟中消失了。这群杀人魔不放过一位中国人,居然比赛谁杀的中国人多。短短几十天杀害了三十多万的中国人,那毫无人性的暴行,那血腥的场面让我不敢直视,眼泪忍不住地直往外流。
现如今国家已将12月13日定为公祭日了,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之罪不容置疑,是每一位中国人民都要铭记的历史。我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化悲痛为力量,学好本领,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南京1937观后感篇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早期的喜剧,对,就是靠诸如扇耳光,踢屁股的手段,让你哈哈大笑的那种。那么请用相同的心态,来看“南京1937”吧。不管怎么说,咱还是得辨证地唯物地来看嘛,咱先说两句中听的。
出色的技术
如果仅仅将“南京1937”看成一块手表,那么至少这块手表做工还算精致。咱说谁不行也不能说演员,我不懂舞蹈,但至少可以看出他们跳得很努力,而且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失误,情绪的表达上也不错。
音乐是应该一赞的,三幕的音乐都不错。第一幕很像E.伯恩斯坦的《豪勇七蛟龙》,加入的民谣因素和那部电影中的吉他旋律都可以一一对应上,大段的交响乐章着实让人一振。第二幕是汉斯季莫的风格,日军出场时的沉重的鼓点配上一点电子风格,像极了“碟中碟二”的汉斯季莫,但那种嬉皮的癫狂,变成了压抑和恐怖,所以更显得强烈,而交响的华彩也不减色。第三幕,除了那段电子风格,整体上本来觉得类似我最喜欢的JamesHorner,但这本来应该可以成为升华的音乐段落,却做得格外的平,一点点钢琴让人想到久石让,但后来发现不过是平庸的演绎,只能说是将将及格。总体上来说,能栓得住观众的,最强有力的一只手,就是音乐。
从这个剧的剧场感来说,也做得不错,虽然很多手法用得很多,比如打破舞台和观众的界限,第一幕中的少女们是从台上兴奋地奔到台下,第二幕中的日军则是从台下硬生生闯上去(出场非常突然,可能不少女生都吓着了),但至少用得不错。的手段更多,比如那小女孩的红衣服,出处我就不说了,还有日军的面具和日军施暴时候的用光,看过托比.胡珀的得克萨斯链锯杀手的朋友会心一笑,不仅是逆光的出场方式,连面具都那么像。但导演该注意的是,这是剧,堆砌而不是节奏性的起伏,只会让人有疲倦的感觉,就像那个小女孩,电影中只有两个镜头,第二镜头中只见衣服不见人,我没有具体统计过,但那件红衣服贯串三幕,至少2/3的场次中看见了,招数用多了,就不灵了。再有,舞剧,应该是非常写意的,但第三幕中出现的那个异常显眼的写字台让我愣了很久。
平庸的剧本
想了想,其实还不能说人家烂,因为比它烂的比比皆是,起码这个本子还能自圆其说,只能说平庸。
先从外围说起,舞剧不是话剧,我们直接通过剧目看到的文字很少,大概也只有打出的解说词字幕。但这字幕本身就很矫情,一开始的介绍,应该只要简单点,毕竟,这剧,是观众来看的,可是那字幕却总也不完结地说个没完,风格大概就像高中语文教参评论的课本中心思想一样,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控诉了什么......你都告诉我们了,我们看什么?或者我们就得像枪弹论那样用你给我们的这副眼镜去看了?这解说词也太霸道了吧。这还不算,很多时候,这台词说得莫名其妙,比如,它打出了一位目击者的语录:“我之所以记录,就是让人们知道战争如何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变成杀人的恶魔。”(大意如此)但剧中涉及这个的,只有一段几分钟的日本士兵的杀人的挣扎,时候,台上只是一堆杀人机器。结尾的解说词简直是煞风景:战争是可恶的。但反对战争的战争是可歌的。这话跟这剧有关吗?我在上面连一个中国士兵(如果警察不算),甚至抵抗者的角色都看不见,为什么生生冒出这样一句话?
再说整个的剧情。剧本以两个女人的记忆为契合点,来进行表达,一个是写“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女士,一个是写“魏特琳日记”的魏特琳女士,她们两人都是为屠杀的记忆所累而在重重的心理压力下自杀的,这个剧表现的,分成三个部分基本上就是,张接触魏的日记,看到一个安详快乐的南京;那个极乐金陵陷入战争,日军在南京肆意屠戮;张和魏在恐怖的记忆中无法挣脱,最后绝望自尽。
战争中出现女性,除了丁度巴拉斯这样的变态,一般安排如此设置,意图就很明显了,以女性母性和温柔的与战争的残酷进行对比,这手法可以说是屡试不爽,这部舞剧也是。但问题在于,如果其设置的是个虚构人物也罢了,却是真实中的张和魏,在那种过分夸张和一相情愿的演绎下,为了反衬张后来的失常,张在第一幕中就彻底“幼齿化”了,在叹服第一幕第二场的南京风俗画舞蹈设计的时候,张却始终在其间故作天真,结果是我身上鸡皮疙瘩一阵一阵的。第三幕中两个张纯如的设置来暗示人格的分裂,和在那段惨痛的记忆的沉溺,是相对来说不错的设计,但用得太飘,只是一闪而过,导演可以容忍第一幕中绝对冗长的对南京的描绘,却不肯给这段一点点细腻的空间,仿佛不宏大就不来戏。使最后的死亡,显得仓促而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张本来应该是个可以着意刻画的角色,但完全被剧本给符号化了,被编剧意想化了。
哭!你丫谁敢不哭!
如果有人看了这剧流泪了,我不奇怪,但那眼泪与其说是来自的震慑,不如讲是超重低音的效果把你眼泪给生生振下来了。大屠杀是个好题材,不仅可以因此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援,而且即使你做得很差劲,别人也不好批评你,因为仿佛批判这个剧就是持大屠杀不存在的论调一样,这年头汉奸的称号得到容易,摘掉可就难了。看看以前大屠杀题材的作品,陈道明演的“屠城血证”,吴子牛导的“南京大屠杀”,虽然不算上乘之作,但很意外里面都涉及到了中日婚姻,只是性别刚好相反,也算是比较拙劣地拷问了一下共通的人性。印象中还有幅关于大屠杀的油画,表现的屠杀之后安静的尸堆前两个从容的日寇在擦拭军刀,无声的力量,至少比这个剧有更强烈的音符。之所以说这个剧本还不算烂,是因为其至少将这个事实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述出来了,但也仅此而已。
有人说,不能强求,不同艺术类别之间还是会有差异的。可不管这差异有多大,当你走出剧场之外,当你回忆你刚才看到的那个舞剧,你记住什么了,有什么能让你进一步思考的。或许不是每个剧都可以发人深省,但这出戏的手段也太平庸了,靠尸体和音响而不是靠情感堆出的悲情,算什么?
精致,甚至可以说是奢华,可老实说,能让我思考的空间,还不如被人骂得花卷的“无极”。披上了崇高的外衣,可实际上,和彼得杰克逊式的血流成河的恐怖电影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犹太人经历了奥斯维辛,诞生了“辛德勒名单”,“钢琴家”,俄国人经历了大清洗,所以有了“古拉格群岛”,“日瓦格医生”,德国人经历了两次战败,所以有了“西线无战事”,“铁皮鼓”,中国人经历了屠杀,经历了文革,我们,有什么?南京1937吗?
南京1937观后感篇三
今天晚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演员们在我们学校的大礼堂排演了一出舞剧,名字叫“南京1937”。
该剧是以美籍华人张纯如研究、探索南京大屠杀真相,从其开始知道南京大屠杀到最后因为经受不了南京大屠杀对人的心灵的震撼而自杀的过程为蓝本,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加上美妙而又兼加夸张的舞蹈,再配上令人震撼的音响,重现了日本人当时进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情景。
舞剧表演的很成功,很多都留下了热泪。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虽然自认为也是个大男子汉,但是每当面对感人情景,总会不自觉地流下泪来,今晚当然更是泪水涟涟。
日本人,提起来都令人义愤(当然并不是对所有日本人,不可否认日本人中还是有好人的),曾经进行如此惨绝人寰的屠杀,现在却仍在无理抵赖。而亦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人,却能积极承认过失,并能主动向被害人的家属赔礼道歉、进行物质赔偿,所以,德国得到了世人的原谅甚至称赞!而小日本,只能得到世人的诅咒!
日本,再如此无赖下去,你将自取灭亡!!!
弱国无外交,柔弱的民族自能等着别人的欺凌!!!
国人当自强!为我中华之复兴而努力!!!
南京1937观后感篇四
1937年的南京,仅仅用“浩劫”和“地狱”也难以形容那段血泪交加的历史。那是一段人人都不愿回忆,可人人都不得不提起的往事那段梦魇的烟云,伴随着这座凝聚着太多复杂情感的石头城,永不湮灭。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作为中国90后崭新的一代,我们有理由不去拆开那历史的尘封,可恰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体会那段交错的时空,因为这不仅仅是整个南京的灾难,整个中国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悲哀。
打开空白文档,几欲动笔无从下手。因为看完影片后,波澜的情感早已充斥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整部影片的导演,他无疑是残酷的。硬生生地揭开那些南京浩劫幸存者心灵的伤疤,让他们再一次想起那段,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可,他却又是无奈的,他仅仅想让世人了解那骇人的真相。相信他在剪辑影片的时候,心中一定也积蓄满了泪水。
在一组组镜头背后,我看到了政府的无能,百姓的凄惨,更体会到日军阴暗与魔鬼的一面。
可是,真正让人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那一组组穿插的胶片镜头,更是那一群在南京城最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外国人。
那红色的十字标记,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感到了些许慰藉,那被外国人执着地划出的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域”,似乎是这些难民的,唯一的,也是共同的家。
看着平地上支起的无数简陋的帐篷,看着伤势各异的痛苦民众,联想到南京市长竟然可以抛下这么多黎明百姓,却将21万吨面粉,几十车盐等生活物资交付于几个外国人,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惆怅于愤怒。
在中国政府都无力回天的情形之下,一些西方人,却向中国伸出了他们的橄榄枝。他们中不乏传教士、教师、医生与商人。甚至还有德国纳粹的党员。究竟是何种力量支持着他们,我想,那一定是他们的良知与虔诚的心灵把!
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他们甚至从未想到过退缩,犹然记得华群小姐的那番话:“那满手的鲜血,我用肥皂拼命地搓洗,甚至涂护手霜、擦香水,可仍旧难以除去那阵血腥,至今,我仍能闻到那股气味。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股味道了……”是啊,日军的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永不消退的创伤与记忆,更玷污了他们自己的旗帜与心灵!
电影院内虽然座无虚席,可真的,所有人的心,也都满溢了呢?在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之下,居然还有人能够说得出话,甚至笑得出声,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行为呢?他们的心,究竟是何等的冷漠?!
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叙述的,狂妄淫荡的日本军官到安全区,要求交出100名妇女,专供他们“消遣”,这样他们才答应不去强暴其他妇女。本以为没有任何人会理睬这些无耻之徒,可没想到,这时,从人群中,竟主动站出了几十位妇女。我当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倘使她们曾经沦为日军的“奴仆”,可她们的灵魂却是最高洁的!
不禁将这次的屠杀与纳粹屠杀犹太人作比较,全然不同的态度。战后,德意志人民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勇敢承担战争后果的态度博得了欧洲人民的谅解。可直至今日,日本当局仍旧未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妄图掩盖这段历史,走着与德国相反的道路。我想,这应该也是至今抗日题材作品屡见不鲜的缘由之一把!
由此想到了前日军士兵东史郎先生的忏悔,正是他这种精神让人们原谅的他,他也因此含笑着离开了人世,洗清了自己生前所犯下的罪过。
曾经拯救过中国数万同胞的拉贝先生,在战后回国后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陷入了极为贫穷的境地,然而欣慰的是,受到他救赎的人们自发地筹集了几千美金,并 陪伴他走过了生命最后的旅程。
这一刻,人性的光辉在闪耀着!拉贝先生他是我们心中的神与救世主,永远都是!
这是一段不灭的记忆,它像一盏长明灯,永远留在世人心头。
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关心过中国的人,以及给予人们关怀,并勇于揭露史实的人,他们才是真的英雄!
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种种画面,以及日军老兵接受采访时,那淫秽而又恶毒的话语。
我想,就让这罪恶,永远存在在那些不知忏悔的无耻之徒心中,伴随他们,一起深埋地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