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电影可以视作青春电影的一个亚类型,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青春启示电影,与后者热衷于呈现人们青春生涯中黑暗、罪恶、危险的一面不同,青春励志电影则带有催人奋进与寓教于乐的色彩。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青春励志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
青春励志电影观后感篇一:《80后》
电影《80后》讲的正是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轨迹——儿时的街头嬉戏、跳皮筋、齐秦的卡带、嘈杂的游戏厅。作为这一代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SARS也被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它并非只是一部纪录片,导演的艺术加工唤起了我们的回忆,创造了让人无法抗拒的感动。
亲情
虽然中国早已实行一夫一妻制,可是80后们总是有那么几个父亲母亲让家庭变得四分五裂,所以孩子们陪父母的争吵一起度过。在亲情日益淡薄的时代。80后永远都会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放心交流的时代。男主角最终原谅了他的母亲,仅仅是因为非典来临母亲为他的担心。陈默也原谅了自己的母亲,只因为解开了从小就对母亲的不理解和误会。虽然这是一部以80后命名的影片,或许,它更适合80后的家长们看,对于孩子而言,一个完整温暖的家才是父母应给的最好的!
关于爱情
是由李芳芳执导,刘冬、黄明、史可等人主演的一部电影。描绘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少女为了获得爱情和事业成功努力打拼的故事,从年轻人的经历中折射出从九十年代初至今的现代中国史。本片改编自网络小说《天长地久》,曾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提名。导演李芳芳16岁时曾写出青春小说《十七岁不哭》,同名电视剧在当年引起全国中学生热烈追捧。
影片的主线应该就是爱情吧。正如剧中闻嘉的话:“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生病,我都不会变。”这种毅然和决绝贯穿始末。80后一代向往纯粹的感情,一旦爱上势必一发不可收拾。沈星辰和明远,两个人的家庭都在他们少年时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他们都是缺乏安全感和依靠的人,内心坚强并脆弱者,都有相似的致命点,所以他们很怀疑爱情,他们同时又很爱情,因为太怕失去和背板,所以就不敢放开手去爱,是破碎的家庭给予了他们极端矛盾的爱情观。两人因为念大学而两地分隔,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异地恋。古人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是现实就是现实,一连串的错过和误会,明远染上非典,那一刻生离死别是那么真实的敲击着他,尤其是星辰困在北京不能相陪,明远不知道星辰吹着凉风打听他的病情。自己感冒还关心着明远的状况,拒绝追求自己三年的男生的鸡汤,这些事明远看不到的。感情的裂痕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明明是爱,却最终成了分手的理由。在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带着伤痕,开始我们的爱情。”这注定了他们人生的爱情之路将有可能会抱残守缺。享受天长地久还是纪念曾经拥有,这都需要两个人共同的理解和努力。
关于个性
“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出生便被赋予了过多的关注,亦背负了太多与定义。溺爱、叛逆、代沟都是从这一代开始流行的词语。但是“80后”的个性也使得这一代人有着特有的骄傲与倔强。沈星辰是一个绝对的“80后”式人物,骄傲、倔强、敢爱敢恨等“80后”特性在她身上显露无疑。大学时代,面对富二代男生的追求,丝毫不为所动。得知自己的鸡汤是该男生送来的,不惜抠喉呕吐并表示“我有男朋友了”;看到男朋友明远与闻嘉在一起,便愤怒的拿起水管冲着两人狂喷:“你们泡在我的眼泪里,舒服吗?”;初入职场便在两年内连升三级可谓前途无量,却在得知上司的妻子是昔日情敌时毅然辞职。这一切做法都令“80后”拍手称快:这就是“80后”的特质。
影片看过很久了,除以上感想之外,它还给我留下了那首张靓颖的《这么近,那么远》。每当音乐想起,脑海里还会不自觉的浮现一些画面,影片大部分拍摄于杭州,在这个水一样的城市中,在导演的镜头下,杭州的宁谧与温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美好都恰如其份地表现了出来,即便它带有些许的伤感,也是在美丽的包裹中,与影片的故事一脉相承,让人美得不忍忘却!
青春励志电影观后感篇二:《中国合伙人》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业者“新梦想”的故事,讲述了"土鳖"黄晓明,"海龟"邓超,"愤青"佟大为从1980年代到21世纪,30年的大变革背景下,三兄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创办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
其中,“土鳖”黄晓明有“高考失败,泡妞失败,教书失败”的不平,“海龟”邓超则遭遇“出国受挫,事业受挫,野心受挫”的尴尬,“愤青”佟大为历经“姑娘走了,兄弟走了,梦想走了”的悲剧,但他们最终携手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青春的年纪总会豪言壮语,以前自己也一直用“有梦”来标榜自己,觉得有梦想有追求是件特自豪的事。但现在,看着书里、电视里、电影里、生活里麻木不仁的人,现实的利刃终将我曾经的个性,冲动,自信等都抹平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仅存的只是那廉价的自尊心。所以,当我们被周边的环境同化的时候,我渴望能保留最真实的自我,不做作,不浮夸,做最本性的自己。
以前老是抱怨被家人“保护”得太好,束缚、没有自由,没有获得应有的追梦的机会,抱怨被困在小小的牢笼里没机会施展自身的才能。但是,当我看到成东青跪着求自己老母亲借钱供自己第三次高考的桥段时,我才意识到是我错了,是我自己没有去努力争取属于我的机会,是我自己放弃了。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有两句台词:“我不知道成功的公式,但是我知道当你在梦想的前进的道路上感到了曲折,那么你已经走在了成功的笔直的大道上” ;“你只有在纽交所敲钟的时候,才会开始得到他们的尊重 ”。
成功的动力有很多种,但是否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前进动力非常重要。没有动力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将会使人迷茫、不知所措。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决定我自己的前进方向。“思路决定出路”,我想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人物创业最根本的出发点。
这三个青年跟八十年代莘莘学子一样,怀抱着一个美国梦。努力攻克英语,考托福,求签证,可结果却是:两个成功,一个被拒。成东青延续失败的命运,眼看两个好友出国完梦,他失望透顶,只有留在燕大任教,却又因在外私自授课,被校方发现,央求悔罪仍被除名,毫无余地的成为一个真正“失败者”。
而美国那边,孟晓峻正要一展抱负,却未料堂堂燕京大学高材生,在美国根本找不着工作,落得在餐馆当侍应助理的命运;王阳签证成功,却因一个一见钟情的美国女孩放弃出国;成东青一无所有,只有偷偷在肯德基办补习班,其独特的自嘲教学法,却渐渐吸引不少学生。他从没想过,被拒签这个人生最失败的挫折,亦是成就他人生中最成功的契机„
此时的电影叙述角度一转,成东青请王阳加入一起办补习班,同时也没有忘了孟晓骏,让他回国强势加盟,正式开办“新梦想”学校。三人凭借个人魅力,包括成东青的自嘲式幽默教学法,孟晓骏的美国经验和签证技巧,以及王阳的创新电影教学,让“新梦想”学校空前成功。
新梦想再扩规模,成东青被媒体和青年塑造成为留学教父,不由自控的散发着一股从土鳖蜕变成领导者的光芒,让孟晓骏看不过去,二人渐貌合神离,王阳左右做人难。时间这东西,能让曾经热烈的感情变得冷淡,也能让热血的变得冷静。
孟晓骏远走沈阳,三人的友情面临重重考验。然而现实这个大时代一幕又一幕的对其进行挑战,美国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梦想侵犯版权,又把这三个青年再次凝聚起来,共同面对“新梦想”的困境。
最终,面对美国普林斯出版社和律师的控诉,兄弟三人头头是道,完整的背出美国的有关法律,让控诉者无言以对,达成协议并助“新梦想”上市。中国第一支教育培训股——“新梦想”上市,市值310亿美金。兄弟三人意气风发的走在美国的道路上。此时,全片完。这三个非一般的中国人,成为了大时代下最具代表性,最激励人心的“中国合伙人”。
观看此片之后,我自己的内心也在不停的拷问着自己:“我坚持过自己的梦想吗”?成东青失败了两次,跪着求母亲再给一次机会;用旧版词典学英语学出来的日式英语被人嘲笑的时候,他可以秉烛夜读,坚持读了800本书;他不畏惧病魔,不放弃自己心中所爱,最终赢得自己的爱情;为了与美国人辩论,出国前一个晚上就背好了相关法律。但当我曾有过像成东青的境况时又是怎么做的?我的梦想如今又被遗落在哪?而我现在又能为之做些?
年少顽劣时,爱幻想好追梦,一心想改变世界;成年打拼时,多无助和迷茫,思考该不该“被”改变。佟大为说,大多数人做的才是合理的。现在看来,有点道理。 一个人飘在空中久了,难免接收的地气不足,看不到地面上的真实。把身上多余的气泄掉,落在地上的踏实感才是最好的。不如趁着将逝的青春,冲动一把,勇敢一点,把前期功课做足,信心在握,不憧憬,不愿望,朝着目标一步一步的走。
完成自己的梦想是本分,和兄弟姐妹一起完成梦想是。请勇敢,请坚持,请相信,所有的能量,正汇聚成大河, 奔涌而来。而我们,将同舟共济!
青春励志电影观后感篇三:《我要飞翔》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和北京军区空军联合摄制的数字电影《我要飞翔》,作为向新中国六十年、人民空军六十年的献礼片,近日与观众见面了。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描写飞行学员成长的故事片,也是一部反映当代军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青春励志片。
张扬青春个性,凸现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广袤的天空无疑是最大、最浪漫、最适宜张扬个性的地方。《我要飞翔》恰当地表现出当代青年追求自我、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剧中主要角色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亓 道等饰),当代青年人的优长、爱好、特征甚至缺点,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校长周振川(谢 刚饰)虽然戏不多,但他身上鲜明体现着军队高中级干部,悉心培养新一代军人的高度责任感。剧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循循善诱使人认识到,青春的灿烂不在于惊天动地,不在于遍地鲜花,而在于健康成长,在于抬起“窥私”的头颅,仰望辽阔的天空,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主题曲《我要飞翔》也采用拟人化的写法:“雄鹰生来为展翅高飞,志在天空到九霄驰骋……” 看完影片,人们自然有这样的感受:全剧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处处体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没有真枪实弹的硝烟,却事事反映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年轻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遇上了好的领导。这种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无疑对当代年轻人、过来人,还是教育者都有启迪的作用。
崇尚英雄和荣誉,刻画了青年军人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同。在近年的影视剧中,我军老一辈英雄形象已充分表现、深入人心,社会也习惯用昨天的眼光审视今天的军人,关注当代军人传承英雄的态度及当前的状况。对这一点,《我》剧作了认真处理和圆满回答。“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剧中饰演自己回到母校做演讲,勉励年轻的飞行学员。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不仅在参演官兵中引起轰动,在首都媒体也掀起了一次波澜。特邀杨利伟出镜,绝不是《我》剧做秀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反映了年轻军人特别是飞行学员对英雄偶像的崇拜、对军人荣誉的崇尚。这对表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尚武精神十分必要。只要是军人,对此都会感到真实可信,都会感到热血沸腾。值得回味的还有剧中校长周振川的几句话: “孩子们需要成长,我们也需要成长——的成长!成长有时候比成功更重要。”“最重要的不是学会驾驶飞机,而是学会驾驭自己的心。”尤其是后一句,可以说是全剧的“剧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当英雄并不神秘,说到底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的心灵的人。因为对于有志者来说,心飞的多高,路就能走多远。剧中飞行员年轻帅气,经过历练更加阳光、珍惜情谊,这也表现了当代青年的主流。
勇于摸索创新,用新的视角审视飞行员的生活,表现新军事变革的大潮。军事影视“做空军题材难,做飞行员的题材更难”,这几乎是圈内人的共识。这也致使此类题材作品近年鲜有突破。飞行员是空军战斗力的主体,如何“以小见大”,用飞行学员的成长反映空军建设的转型,是《我》剧创作的重点和难点。《我》剧反映的是飞行学员的4年学习、训练和生活,时间跨度长,可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拍摄中动用了上千名官兵、大批现役装备飞机,特别是大量的实景空拍,也是近年少见的。主创人员都不是军人,发挥他们的优势做军事题材,这本身就是一次尝试和探索。周 伟是近年来多次获奖的青年知名导演,他通过和军队高级领导、领率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交谈,感悟军营,明确方向,以敏锐的目光挖掘飞行学员的生活,定位于为青年人而做、让年轻人喜欢。剧本先后修改了十几稿,在摄制现场还要汲取官兵的意见,逐字句地进行修改完善。因此,全剧在人物、场景、情感、语言等方面,都很贴近实际,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着眼未来的追求。编导人员对大量素材进行了删繁就简、精益求精的推敲和剪辑,使得画面清晰生动,大气简洁,给人美的感受和欣赏,实现了艺术与效果的统一。以至于有行家看了该片,在赞叹同时遗憾地说,这样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珍贵难得的镜头,完全可以成为一部胶片的“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