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这里黎明静悄悄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11-08

  对于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来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他们最熟悉的苏联老电影之一,充满最真实的青春回忆。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这里黎明静悄悄观后感,仅供参考。

 

  这里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一

  “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该片的片头可能就是这句话的寓意场景吧!一片片精美秋叶悠然飘落,覆盖在一张张如花似玉的脸上,琉璃般的光彩落在叶上,是那样的纤弱而坚强。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凄美凝固,可有种无声的暗流在心中滚过,就像幅用彩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鲜花怒放图,鲜艳明亮---女人如花!

  女人的一生似花,有的是插在精美花瓶的鲜花,娇嫩妩媚却生命短暂;有的是盆栽的景花,不失生机却经不起风;有的是野地的蒲公英,洋洋洒洒逐风播种生命顽强。女兵应该是属蒲公英吧!战场的磨练让她们顽强而洒脱,生命中始终贯穿一种气场------军人!

  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带走了村里的男人,全村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沉默寡言的丽达、满脑子诗意的大学生索妮娅、厚道的农村姑娘里莎和胆小乖张的嘉尔卡,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娅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美的。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

  五个小姑娘,不同的背景,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了战场。她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有些人最终成熟了,有些人始终无法走出心理的阴影,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战争剥夺了她们的一切机会。这应该是真实的写照,如果每个人都是能够经受住心灵的折磨,那就是浪漫主义了,也不是战争了。最后,五个战士都死去了,仅仅剩下失去一只手的准尉同志。她们这个战斗团队最终完成狙击德军的任务。

  有人说,那些女兵不像苏联红军。不是的。或许我们接受了太多高大全战士的思想,潜意识认为正义的战士就应该是英勇的,即使有缺点,也是暇不掩玉的。所以我们看不惯上战场不像上战场、胆小怕死。但我们别忘了,她们并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除了热妮亚参加过突围战、丽达是老兵有一定经验(如出发前只有她裹了厚厚的裹脚布而女兵包括热妮亚都是穿着袜子),其他三人可以说毫无经验。她们只是炮兵,驻扎在后方一座小山村,在准尉眼中,她们只是一群有文化、爱漂亮的女人而不是真正战士,他也曾为带这一群麻烦的女人而沮丧过。这群姑娘虽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伤痛,却不曾经历战场上的残酷,况且她们包括准尉当初只是以为德寇只有两个,准尉还估计最多不超过四个,或许他们认为,要伏击这两个德寇是那么容易,就算德寇武器精良,有作战经验的准尉说不定可以以一对二,再加上射击手热妮亚、老兵丽达,四个也不成问题。

  十六名带着精良武器的德寇绝对出乎他们的意料,连准尉都觉得棘手,何况毫无经验的姑娘们?所以,准尉才会要在出发前检查装备,批评她们不注意枪支的清洁、带那么多无谓的东西难道以为去郊游;还说“我就知道你们一定会因为爱漂亮而不裹裹脚布”。他允许索尼亚带诗集或许是对战斗危险不确定性的一种内疚。里莎是守林人的女儿,所以准尉才派她送信。她走错路是因为肩负重任、紧张害怕慌不择路而走错路,当她看见苦苦几乎绝望的路标就近在咫尺,那是一种的心情?会一不留神完全合理。只差几步呀??她的死应该被肯定死得壮烈。

  索尼亚急急返回找烟袋,准尉虽然喝住她语气却不严厉,因为他们都认为敌人还在对岸,缺少的四个德寇准尉也没确定已经潜入自己后方。这是他们的大意。索尼亚以为后方是的,她一心想赶紧拿回烟袋,然后回来与战友一起战斗,哪里顾得上脚步轻重,警惕四周?她的死的确不值。准尉后来也懊悔为没有严厉制止。

  嘉尔卡的死最受诟病。大家认为她胆小怕死,简直是累赘、丢人现眼。刚开始我也讨厌她,爱说谎、搬弄是非,胆小懦弱??但别忘了,她还未成年。她只是渴望母爱的可怜的孤儿,她当初甚至没有姓名。当面对可怕的敌寇一步步走向自己,对于一个孩子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惧?她尖叫逃跑是出于本能,不能因此就批判她,毕竟她在可以自私地选择撤回去时是选择与战友们留下来,即使她知道最终可能会死。所以准尉撒谎说她是在对射中阵亡,死得壮烈是对她参加这次战斗的表现的肯定。我最终选择同情她。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二战的硝烟早已在人们心头与脑际散去,然而,当我们安享美梦之余,我们是否意识到:为我们赢来这自由与的勇士们已然于地下长眠。怕还有太多的人如以前的我,也在呼唤那“造就英雄的时代”的到来,不然,怎么会有车臣危机、非洲战火,又哪里来的波黑乱世和海湾风波?

  和平来之不易,先烈们用热血换来的一轮明媚璀璨的朝阳我们怎能不倍加?不能再让“冉妮娅”手握机枪成为冷血杀手了,不能了,绝对不能了,愿我们能用洒满欢乐的黎明迎来辉煌的明天,拥抱那轮灿烂的朝阳!

  这里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二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俄国反抗德国法西斯的电影。

  主要内容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一个小村庄里,由于男人们都上前线打战去了,只剩下妇女和儿童。费多林不满他的战士们军纪很差,还常常到老乡家里买私酒喝,要求少校撤换,并希望能给他派些不喝酒的士兵来。结果出人意料,来的是一群女兵,这令他很不习惯,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些女战士相处。有一次女班长里塔偶尔发现了两个德国鬼子,她立即向准尉报告。费多林知道后,连忙选出5个女兵,她们分别是:里塔、热尔纳、娜芝、哈可丽、有哈丽。收拾行李后,她们出发了,经过一昼夜的行程,她们到达了目的地。费多林让有哈丽回去请求支援,可是有哈丽在经过沼泽时,不小心掉进了沼泽,陷了进去,死无全尸。娜芝受命回去找东西的时候,被敌人发现,被枪打死了。费多林一行人继续前进,与敌人展开一场厮杀,哈可丽在躲藏时被对方乱枪射死。里塔也不幸受伤,热尔纳为引走对方,为里塔争取时间,壮烈牺牲。里塔觉得自己成了累赘,自杀了。费多林最后逃了回去,幸运的活了下来,但他始终无法忘记那死去的5个女烈士。我的心被震撼了,只有这样勇敢的人民,这样智慧的人民,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虽然我是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但是七十多年前的抗战对我来说,仍是那么真实和震撼。《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感动的同时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和平年代来之不易啊!是用无数英勇的人民的满腔鲜血和宝贵生命换来的。作为一个和平年代的学生,我只有勤奋地,将来学以致用、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富足了,才能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们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珍爱现在!从我做起!

  这里黎明静悄悄观后感篇三

  有这样5个女孩,他们当中有的超级爱美,每天在朋友圈发自拍照片,临发前还要美图秀秀一下;还有的是美食控;有的是淘宝控;有人每天关心明星的八卦;也有爱孩子爱老公的女白领……总之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很常见很普通的女孩。假设,我是说假设,中国和小日本因为钓鱼岛发生战争了,这5个女孩为了祖国的荣誉参军了,并在争夺钓鱼岛的战斗中牺牲了。这样的故事你怎么看?

  在我看来《这里黎明静悄悄》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通过讲述五个普通的女性在战争中牺牲的故事,来揭示战争最残酷和最让人沉痛的本质:把一切美好摧毁。这和我们惯常见到的战争片不太一样,好莱坞类的战争片是有美的,虽然也会讲到战争的残酷,但有子弹横飞之美,有暴力高速之美,有以一当百的英雄之美,也有手撕鬼子的快感之美,虽然描写战争的残酷,但我宁愿称之为:“残cool”。更多地时候会让观众热血沸腾大呼过瘾,恨不得挽了袖子拿起AK47冲上去嗨一把,而《这里黎明静悄悄》则提醒你真实地战争本质,看这样的电影你只能发至肺腑的痛恨战争,说不定像我一样成为一个坚定反战主义者。

  新版的《这里黎明静悄悄》情节内容的和老版的基本一样一样的,细节甚至很多镜头都不带改的,所以新版肯定没法超越老版,老版拍摄于1972年,距离二战结束才27年,我猜导演和主创人员都刚刚亲身经历过二战,和没经过战争的人拍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要想超越他们的版本重新打造一个新经典,非天才导演不可,所以新版没有自作主张瞎改动基本中规中矩,老老实实将经典修复了一遍重新呈现到现代年轻观众面前,这算是导演的聪明之处:有自知之明。新版能提升的部分只能是摄影和特效的技术,这些反而是能展现战争之美的部分(我指的是电影方面),这恰恰和老版要展现的战争撕毁美好的这个主题相违背,好在导演并没有太过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一直担心会出现高速的子弹爆头,慢动作的中枪倒地之类的画面,还好,导演还比较克制,这些都没有出现。

  如果说满分是5颗星,老版值6颗星,而新版也能值4颗星,加上个人的老版情结,我给这部新版的《这里黎明静悄悄》打5颗星。可惜电影院的观众并不多,目测不超过十个人,估计最终票房也不会很高。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在开头讲的那5个为国捐躯女孩的故事我的看法了。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私人情感大于公共情感的时代,王家卫式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之类的情感絮语能让人久久玩味,而“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大时代豪情却早已落伍,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崇高的小时代,说不定还会让用iphone6看这故事的你有荒谬的感觉,联想到电影里姑娘们为之牺牲的祖国:“苏联”,此时早就灰飞烟灭了。这正是导演的为难之处,要讲好这个故事,就必须有一些:“我们的身后是祖国”之类的崇高感情,而超越私人小情绪的崇高感情,经过70年的岁月冲刷,早就无法和小时代的观众共鸣了。那些曾经激动人心的信念和肉体,已经不知道为谁牺牲为谁亡,只剩一声扼腕长叹。

  所以我一点也不怪导演,新版依然能让我感动,任何战争“让我们的母亲走向战场”都是一件让人痛心流泪的残酷。

  电影结束时,我看了一下不到10个的观众中,居然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的老奶奶还佝偻着背杵着拐杖,旁边应该是孙女模样的人在扶着老爷爷,目测两位老人70岁以上是少不了的,我从来没有在电影院见过这么老的观众,多少有点穿越感。

  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在当下的时代,标榜身体可以老,但心理不能老。做那种测试心理年龄的题目,测出自己心理年纪比生理年纪小就心中暗喜,关注当代各种潮流用语火星文,然并卵,世界那么大何以笙箫默,我依然听不懂一个90后口中的鹿晗,指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头鹿。

  我总觉得吧,心理年龄的年轻健康应该是指你能够和几条代沟后的人交流无碍,这不仅仅是指和比你小的人交流,还指的是能和比你老很多的人同样交流无碍。

  这对白发老人,年轻时一定爱过这部电影;为我们走向战场的母亲悲愤过;在某个静悄悄的黎明,为身处的和平世界留下感恩的眼泪……虽然电影散场,我匆匆走过没有和他们交谈,但我觉得我们之间应该是有些共同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