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是张杨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它以1976、1987和1999年作为横截面,勾勒出了一对普通父子之间从矛盾、对抗到和解的故事。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优秀电影向日葵观后感,仅供参考。
优秀电影向日葵观后感篇一
好久没看电影,主要是没时间,另也不想把无谓精力浪费在这上面;毕竟电影最多只能满足我们二个半小时的虚荣心,影片结束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因为看《第十放映室》缘故,知道《向日葵》这部电影。看完节目影片介绍后,我有了观映冲动。上网下载后一口气看完。看完后第一感觉我的确是被影片感动了,不光因为里面有很多情节是我们70、80后过的,更多的是被影片讲述父子之间的情感挣扎矛盾冲突引起我深深共鸣。
不过影片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代场景有些刻意生搬硬套,感觉有些像是在演话剧;还有对结局处理个人感觉有些不好,既不喜也不悲,我直到现在还没想清楚为父亲在儿子功成名就后会选择离家出走,不明白导演的意图,难道用这种全新方式就能提升影片的深度内涵么?
估计是导演太想让观众从中获得感动引起共鸣,故想表达的东西过多,又抓不住关键的本质东西来表现,让人看后感觉是在回顾年轻一代成长历史。就像四川的麻辣烫,虽然食物种类繁多,可并没因此感觉是佳肴。
尽管影片存在诸多瑕疵,但仍不失一部好电影,至少它是感动了我。真实在现了儿子从生下凡事都与父亲处于对立,一方是无尽的压迫威胁斥骂,另一方则选择抗挣抵制逃离;一场无硝烟的就这样悄无声息展开,要不怎么说儿子生下就是与父亲作对的。建议那些有怀旧情结的人可以下来看看,特别是对那些如今长大成人却还不知如何与父母和孩子处理好关系的青年人更有借鉴的意义。
影片主演陈冲和孙海英演技那自是不用怀疑的,非常的本色演出,而儿子“向阳”的演技也同样精彩,把一个儿子孤独,叛逆,想抗争,但是不彻底,想逃离,但又不能下定决心,始终处于徘徊挣扎的形象完全表现出来。
影片线索主要是围绕儿子“向阳”与父亲的矛盾引发的三次离家出走经历展开叙述的。个人感觉比较有代表性,故简要复述下电影情节:
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儿子还在上,大约七八岁。一次因与儿伴赌烟纸起争执而扭打一团,然后被父亲撞见然后生脱硬拽回家。他咽不下这口气想报复,找了个机会翻上房顶用弹弓把与他打架的仇敌眼睛打伤了;对方母亲因此找上门来。于是他被父亲严刑拷打罚跪,受了委屈一个人跑到外头爬上屋顶躲起来,父亲与母亲找遍院内各个角落直到天黑都不曾找到。半夜发生地震(我想应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他在屋顶惊慌呼唤母亲名字,在危难之中跳到父亲怀里。
第二次是他刚长大成人。由于受不了父亲长期逼迫自己作画,一心想快些长大脱离家庭到社会闯荡,后来利用业余时间瞒着父母做生意攒够钱,终于有了一次机会,于是与同伴相约南下广州打工。他在趁父亲出去打饭时,逃出家;可谁想,他上了火车,最后一刻还是被父亲急时赶到活生生硬拽下来,逃离又一次宣告失败。他被父亲拉着,想摆脱却挣脱不了,脸上写满无助、无奈、失落,欲哭无泪,那一刻,我被他感动得声泪骤下。
第三次是他远去广州的女友写信回来告诉他已怀孕,并准备回北京见他,谁想信被母亲扣留下来。女孩回到北京火车站,发现来接她的不是男友而是男友的父亲。结果自然是父亲带着她到医院做堕胎手术。后来女孩悲痛欲绝,把男孩送的礼物与信退还了他,并且与之绝交。男孩冥思不得其解,逐跑去女孩家,直到女孩出来见他,才知事情来去原委。他心中怒火瞬间爆发,跑回家揣开门指着父亲问:你凭什么这么做?父亲平静回答:凭我是你父亲。这句简单话语在我心瞬间引起共鸣,想到多少家庭曾经或正在上演这一幕。而后男孩受不了耻辱摔门而出。第二天父亲在什刹海找到了他,在冰上父子又上演了一出追逐戏,在追逐过程中父亲不小心掉入冰窟,还一个劲的喊道:你是跑不到的。儿子停下脚步哭着转过身来,脸上满是泪水,伸手把父亲从冰水里拉起来。
后面的现代情节虽然也很出彩,但对我内心就没引起太大感响。可能是我还没步入中年,还没那种感受。只是有一场在演吃饭时,母亲强烈要求儿子儿媳生个小孩。可儿子漫不经心回答:我们还没做好准备,再说生小孩是我们之间的事与你们没有关系。一场表面温馨家庭场面就此被打破。
影片对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独和寂寞也描写得入木三分,不免令我们年青一代深思检讨,工作之余多花点时间陪伴在老人左右。还有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四合院老房的破坏,很多老人直到死也不愿搬出他们一生生活过的地方。很多有历史文物研究价值的老房子就这样在所谓的开发建设中消失殆尽。
整部影片震憾令我过目不忘的是影片开关与节尾,母亲与妻子生孩子的过程;她们脸上痛苦表情,我想每个人看过都不会忘记。特别是结尾向阳把妻子生孩子的全过程以DV的形式完整拍摄下来,给我们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胎教课。向阳妻子在床上痛苦大喊大叫时,医生在一旁鼓劲用力大喊:“用力,再用力,马上就出来了”,一边用手象揪萝卜一样把婴儿从妈妈的肚子里面一点点拖出来;然后手起刀落,鲜血淋淋,胎儿脐带就此从母亲体内分离出来,然后用纱布包裹好。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这么直接看到生孩子的画面,着实吓了一跳。不由令我感叹做母亲的不容易。这点好像与影片表现主题有点出入。不过就权当导演拍给我们这些将来做父亲母亲看的科教片吧,真的是受益菲浅,一定要好好学习观摩。
优秀电影向日葵观后感篇二
看《向日葵》(张杨)的时候不仅联想到前一阵子刚看过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张一白),都是发生在北京这样一个地理空间的故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开往春天的地铁》是讲述一代人在一个空间一个时间里的酸甜苦辣,而《向日葵》则讲了两代人在一个空间三个时代的悠长故事。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向》的温情细语与时代沧桑。
从四合院到大杂院,从大杂院到废土堆
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在影片中,70年代,四合院里挨家挨户住着几家人,晚上各回各的屋,白天大人、小孩在院子里洗菜、晒衣服、唠家常、画画、做木工、玩游戏……地震了,房屋都到了,但是四合院的院子依旧是归宿,是家的味道。80年代,四合院成了大杂院,各家搭各家的房子,院子被分刮得一分不剩,人与人的联系多了层墙,被弯折了几道。90年代,四合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牺牲品,一堆堆废墟,只有老猫带着它的孩子还回来重觅老家的味道,旧识四散在新兴的城市之中,当张老头唯一的旧友也离开人世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维系似乎也划上了句号,只有那几幅画还依稀留下了时间的脚印,磨了磨脚底就又走了。在高楼大厦衬托下的老四合院废墟显得沉默与无奈。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迷失了自己,隔绝了联系,而城市也迷失了历史,遗忘了身份。
从四合院到公房,从公房到仓库
电影中的空间形态是动态延伸的,从四合院到公房,然后是仓库。秀琴为了住上公房和老半假离婚,结局是住上了公房,却失去了老伴的音讯。这似乎是四合院的报复,也是老北京的无声反抗。
向阳事业有成,有了自己的家庭,如父母所愿离开了四合院,却住进了仓库。上一代人眼中的仓库在子一辈眼里这是个性、艺术、身份证明。两代人的差异、冲突、难解在一个空间中坦诚相见。
父亲
归根结底,这是一部父的影片。张老头是经历过文革、唐山大地震、改革开放,中国战后发展几个重要阶段的历史见证者,也是历史的生成品。在他身上,有着对文革敢怒不敢言的怨恨,也有对时代的无奈,因此,他将自己无奈、梦想、亏欠都寄托在了子一辈的身上,成为了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爱,却又在无私奉献自己的爱的父亲。
儿子
张向阳,这三个字就是希望、光明。和向日葵一样,尾随着光明、尾随着明天。在历史因素下缺乏父爱,这是导演对文革的控诉。然后,在父爱中缺乏自由。张向阳,似乎一直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之中。虽然,他是生活在新社会的一代,但是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带动了的发展,尤其是人对自由、自我的渴望。于是,两代人的代沟在矛盾中相互攀长。
母亲
通观本片,导演对女性的定义是漠视。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无论是秀琴,还是向阳的初恋情人,或者是向阳的妻子,几乎她们都是没有发言的权力。只有在一些细节中透露出女性的话语权,如秀琴工作,秀琴分房子,向阳的妻子在堕胎前的谨慎的提出异议……但是这两个不同时代中的妻子结局似乎又一次的向时间呐喊。秀琴分到了房子,独立自主了,却失去了丈夫。向阳的妻子提出了异议,赢得了丈夫的尊重与反思,最后有了自己孩子。
一代人的故事,两代人的情节
这句话看上去是矛盾的。但笔者认为这句话没错。父亲、母亲、儿子,他们经历相同的时代,只是这个时代在他们生命中发生的时间不同,因此,在同一条线相互缠绕的两根线各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优秀电影向日葵观后感篇三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的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冰心的这句话与我的理念是相同的,父爱不似母爱那般泛滥,却同母爱一般伟大,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父爱是一种哲学,他严肃,刚强,博大精深,有数不完的思想路线在其中。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识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在《向日葵》里我看到了两代人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水乳交融,就像影片开头,种在四合院向阳家门口的几颗向日葵,随风摇曳,却从不低头。
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把血汗化过水泥地板,为儿生为儿死为儿操劳一辈子,牺牲自己的健康,给儿女安顿一个家。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可悲的父母,从来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这样做是不是儿女的心愿!在讲述父子关系时,爱情通常都会加剧两人冲突。看到网评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喜欢,我写不出来这样深的感触,却在这里看到了一分真真切切的对《向日葵》中情感纠葛的分析。是这样说的:
“向阳被后海边点冰旋转的女孩所吸引,她成为了他的初恋女友。像父亲送给自己一个画册一样,向阳将自己的爱恋也融入了绘画,用同样方式给了于红一本会动的画册。儿子用父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了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喜欢的女子,父与子之间感情的认同似乎通过了这种承接仪式得到了默认,然而随后这种认同却被父亲的“残忍”打得烟消云散。特别是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父亲擅自打掉了于红怀着的孩子,使得两人的紧张关系骤然升级。儿子推倒了父亲,母亲狠狠地耳光却换来儿子又一次露宿街头,而这次却给向阳的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一个生命被扼杀意味着另一个生命也要被扼杀,向阳会用自己的偏执证明这句话。若干年后,当父母都急切的盼望抱孙子的时候,儿子用拒绝惩罚父亲过去的“武断”,这种拒绝像是儿子与儿媳结成的联盟在“同仇敌忾”。我姑且将儿子的这种报复理解为倔强,因为父与子之间留存于那一瞬间的至少不会是忌恨,至少画展中一个握手便足以化解一切的隔阂,[野蛮人入侵]也曾有这样的冰释前嫌、这样的淡然,那才是真正的父亲和儿子。
我不知道结尾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什么,没有在一切归于平静时选择颐养天年,没有在一切都释怀后享受彼此的快乐,父亲选择了默默地注视,就像你我刚从娘胎里出来后就暴露在父亲的目光下一样。时光似乎开始倒流,生命的轮回变换着步调将沉淀下来的感情慢慢洇开,我的脑海里闪过往日的时光,自己仿佛乘坐着时间机器,穿梭于这陌生又熟悉的空间。”
是的,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他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的开放。
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骄阳;宽广如江海!无论你在何方,父爱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