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楷模,他的名字正在社会上广为传颂,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足以让每个人都为之深深感动。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感动中国杨善洲观后感篇一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我看过电影《杨善洲》,被这感人的事迹打动,有几点感想:
人生需要信念,这种信念可以是真善美、民-主、自由、平等给人类带来的,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追求.
幸福的定义:何谓幸福,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幸福。杨善洲无论对工作还是退休后的安排,这种常人眼中的苦,在杨善洲眼中这不算。这种对的淡泊,这种自我价值实现,这就是幸福。一切庸俗的享受、富贵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的意义:一个人从生到死,在这个社会中存活总要留下点什么,在享受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能够社会留下点东西。杨善洲做到了,他虽然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青山绿水。
杨善洲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想报答我的家乡”他用一生的付出,践行了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对家乡的热。
杨善洲式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出现,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弥足珍贵。他的家庭没有照顾好,妻子更是一位悲剧式人物。妻子一辈子农转非没有办,常年与自己没在一起;女儿工作调动没有做;将国家奖励的20万几乎又无偿的捐献给了国家;对自己几近刻薄,可以说对家人没有丝毫的照顾。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但我个人看法,祖国的发展是需要牺牲自我方式的英雄,但更需要千千万万个,能恪尽职守,有私奉献的好官,只要不是贪官,不是以权谋私的昏官,能对工作负责,敬业,能懂、能疼百姓疾苦,在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同时不忘老百姓,我们就可以认可他是一位清官、好官、父母官。
不抱怨:三个字间简单单,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人生不顺利者,十有八-九,遇到困难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勇于克服,这是一种成大事的风骨,杨善洲以长者的智慧告戒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
平凡的事常年去做,坚持几十年去做,这就是不简单,不平凡。
感动中国杨善洲观后感篇二
3月7日晚,我从电影频道收看了红色电影《杨善洲》,影片主要讲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不退志,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
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在位时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退休后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大山植树造林,兑现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他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退休时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资,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其高尚品质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电影中的两个情节尤其使我感动。一是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考试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造林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经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杨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
另一个是在植树造林刚开始时,欠了政府几万元钱,杨书记为尽快还上这笔钱,就对一同上山的几位工友说:“咱们一起去大街上捡果核吧,卖了可以换些钱。”“啊!太丢人了,何况您还是老书记。”“我是书记那是我说的,如果我不说谁知道我是书记,一点都不丢人,这件事自愿。”杨书记说完便扭头走了。
其实,杨书记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荣辱观,只不过当这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时,他的选择有别于常人,也把感动留给了我们。
杨善洲同志将功德碑立在大亮山7.3万亩的翠山峻岭之中,植在保山人民心中,立在全国人民心中。在大山深处为人们建起有林、有水、有粮、有路的美好家园的同时,也以共产党员就是要自找苦吃这种崇高的、为民的精神诠释,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片子不只值得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深思,也值得每个人深思。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正视自己的人生,拨一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指南针,理一理对人生追求的信念,很好的继承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我们心中发扬光大,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人!
感动中国杨善洲观后感篇三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胡锦涛总书记
杨善洲,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姚关镇人,原保山地委书记,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其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今日,观看了电影《杨善洲》,剧中的幕幕情景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
面对工作,他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手中握有大权的他至始至终没有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她的女儿和丈夫分居七年,女儿哭着求他,要他给通融一下,调调工作,他却没有答应。。相反,却为了忠于他、跟随他且不怕苦、不怕累的年轻周波开了口,破了戒,不仅为其安置了工作,还成就了一段美好婚姻。
面对生活,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身为领导的他没有像样的衣服,像样的鞋子且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与其夫人结婚几十余年,却与家人相聚不过三回而已。退休后,其家人本以为终于可以享受全家团聚的滋味,可他却做出令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上大亮山植树造林。这一干就是二十个春秋。
面对财富,他不求利、不谋私。在他的带领下,建成林场面积5.6万亩,价值达3亿元,而他却将林场全部无偿上缴给国家。财富面前,他再次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地政府为表彰他的伟大壮举,县政府给奖励10万元,而他却没要分文,他说:“县里面太穷,不能要”;市政府给他颁发20万元特别贡献奖,他留下了,可他却将其中的10万元无偿捐赠给当地一所学校,他说“教育是国家民族的大事,要大力支持”,其中6万元捐赠给大亮山,他说“大亮山的兄弟跟他苦干了二十余年,不能对不起他们”,余下的区区4万元则留给她的夫人,他说“我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她,没让她过好日子,却辛苦了一辈子”。
面对官场,他没有“官架子”,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他说 “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这就是杨善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一个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的共产党员;一个没有官架子,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的共产党员。
看完影片,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和震撼,更多的是无尽的总结和反思。一个人价值的真正体现,不在于所做事情的多与少,大与小,而在于是否变理论为实践,化半途而废为坚持不懈。对同一个地域不同时代的我们而言,或许更应该履行更多的义务,承担更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