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黎执导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大批革命烈士辛亥革命前后为了推翻大清帝制而做出的巨大努力。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辛亥革命观后感,仅供参考。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一
“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电影中秋谨这一句话不仅代表着她自己为人民追求的国信念,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热血国人的心声。在大家心中,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更在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唤醒了许多人被奴役着的心。而这些成果的背后,却有着一个为国家而战的漫长而悲壮的故事。
在电影里,广州起义失败的壮士在清政府牢狱中受尽折磨,哪怕全身在流血,他们也不愿屈服、仍视死如归时,我的心被触动了。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觉民的那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哪怕下一秒就死亡,起义中壮士们也从不胆怯,因为他们心中有处在危难中的国家。1911年,武昌打响的第一枪,迎来了一场雄伟的。当看见起义军们为中华民主共和的梦想而战,视死如归的时候,我的心在沸腾着。从前我只是从书本的字里行间去回想当年的情景,如今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像亲身经历过般,每一情节历历在目,为之所动情。当中国受着帝国主义欺凌、清政府无能的痛苦的时候,幸好有革命军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一批爱国分子用满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的中国历史伟大新篇章,这种爱国情怀,实在值得我们去。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辛亥革命》电影中,我看见清政府由于封建腐朽顽固,在时代发生改变时候不愿接受新事物,被正因为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的革命军打败,最终退出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舞台。这部电影令我最懂得的是“爱我中华”四字,他们因爱中华而视死如归的情怀让人佩服。
直到如今,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体现。我深刻记得《辛亥革命》中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积极投入革命、铤而走险的华侨。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我们才能生活在现在这个安定的时代里,没有硝烟、没有压迫。然而,近日港独分子梁游二人刻意辱国触碰底线一事的爆发,令大部分同胞哗然和愤怒。生活在先辈们用鲜血和泪水创造的安定中国的我们,并无资格辱国,相反,我们应共同商讨建设祖国的计划,完成祖国大业。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爱我中华。我们生活在这安定的中国,要做的是牢记辛亥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把辛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我们应学习辛亥革命中每一位烈士的爱国之坚和顽强的意志,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中,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技术来使我们的家园强大,使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我中华,伟大而美丽。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二
历史的转折期,社会形态各异。炮火纷飞,暗涌的还有各种不同的势力。然而,长达两小时的电影落幕后,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革命党人的姿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前听各种爱国的豪言壮志,只觉得满腔热情。现再回首,是一种自血液涌动而传来的敬佩以及无限感触。从影片的开始,广州起义的打响,便是革命党人义无反顾为国家前途而英勇献身的开端。由此,自一九一一年始,多少热血人儿为国捐躯,放下小家,忍离妻儿,顾其大家,从不言一声苦。对比起革命党人,影片还记录了当时清政府官员面临国难的表现,顾己之私,贪生怕死是最大的反差。国难当前,没有人愿意为国捐献钱财,更何况为国捐躯呢。因此,各种形态的对比,已经注定了一场拉锯战的结果。
在国难面前,谁真正能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谁才会是那个赢家。看那革命党人,在炮火面前,在暂时的败果面前,也会有迷茫的一刻。爱人、儿女、亲人也会一一浮现在眼前,和平下的美好场面也会如刀光剑影般闪过。但是,在炮火响起的一瞬间,国家,就会成为占据他们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谁不会有一己私利?就像是清政府人听见评价“孙文是一位大公无私的人”时的发笑,不无道理。但是,这句话本身也就是孙文的一个写真。他不是无私,而是把他人对自己的私心,换成了对国家的忠诚。他也会有私心,但他一切私心都是为国家,为人民,为民主。
那是乱世,但我们活在当代。我们活在前人打下和平年代,我们论战争,过于虚无;我们论为国捐躯,过于空洞。但是,我们能论一颗真正的中国心,一种取前人思想精髓的真正品质。我们能否做一位真正的国人,一位以国家前景为主,纵观国家未来的新世纪青年。我们在选择我们价值观,选择我们人生道路的同时,能否办到真正视国家为己出?就像习近平主席上位以来,反腐败,抓贪官。多少官员在习近平主席的治理中落马?那些被搜索出来的财物,数目惊人。但是我们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不就是因为这些遭受牢狱之灾的人一颗没有端正的心吗?谋己之私,酿成大错。
一颗真正的中国心,如五星红旗一般艳丽。我们心存祖国,以祖国为先,自然会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三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影片一开头,就是“辛亥女杰”秋瑾走上法场的画面。天地一片昏暗,仿佛世界只剩下了黑白灰三色。围观的人们脸上透着被奴役久了的麻木,只有小孩子的眼中留有生气。接着,一位位烈士的照片浮现在眼前,心情陡然凝重起来。正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辛亥革命的旗帜,开启了近代革命的篇章。
但是没有一次革命是一帆风顺的。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先后发动了十余次起义,但没有一次取得完全胜利。在黄花岗起义时,一百余位烈士英勇牺牲。其中不乏家境殷实,妻儿绕膝的幸福家庭的成员。是让他们宁肯放弃一切,只为革命呢?我想,可以用秋瑾的这一段话来解释。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可是,正如孙文所说,“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世人早已被剥削、压迫惯了。突然让他们自由、幸福起来,反而不习惯。有甚者竟誓死效忠清王朝,反对革命。让他们的思想变通,竟是比打仗还难。
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2132年的封建时期。但是由于民主、共和并没有完全的深入人心,后来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所以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既成功又失败。
不过这又有什么相干呢?这毕竟是变革的必经之路。那一位位烈士,正是死得其所。历史的洪流是谁都挡不住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