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看世界名画的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11-08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大师创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名画。对于这些世界名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后感。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世界名画观后感,仅供参考。

 

  世界名画观后感篇一:《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世界名画观后感篇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每次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时,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凝神注视许久。纯粹的黑色背景下,画中的少女侧身回头,双唇微张像是要诉说,她的面容沉静,眼神似乎流露出殷切期待之情;她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蓝色的头巾与拧起垂下的淡黄色头巾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颈间的阴影处,一枚珍珠耳环散发着柔和动人的光芒,一切色彩在黑色的背景下都有着无比强烈的视觉效果。

  画中少女的目光安静从容又带着殷切期待,仿佛在一瞥之间便能抓住人的灵魂。无数人在《蒙娜丽莎》面前驻足不前欲罢不能,而我则为这幅画惊叹不已。在我眼中,它甚至比前者更加直指人心,它所引起的悠长的思绪让我每次注视时都忍不住去想画中人身处何情何景,她的目光和神情到底想要传达些什么,画家又是以的心态画出了这幅作品。简单却神秘,也许这也是这幅画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的理由吧。

  这幅画的背景也是一个谜,甚至于画中少女的身份也不为人知,部分评论家认为珍珠在维米尔的画中是贞洁的象征,因此推测此画作于少女成婚前夕。然而更多的人对于它的了解恐怕是来源于同名小说和电影了。女作家崔西·雪弗兰在见到这幅画时深深为之倾倒,她被画中少女谜一般的神情所吸引而引发出的瑰丽化作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打动了无数读者,也包括后来将之改编成电影的导演彼得·韦伯。无论如何,一幅优秀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震撼与感动。

  世界名画观后感篇三:《向日葵》

  文森特· 梵 高( 1853.3.30-1890.7.29 )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 “ 艺术教育 ” 。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 “ 后印象派 ” 。

  梵 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的负担,自杀身亡,享年只有 37 岁。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 16 朵的《向日葵》。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

  他曾说过:我想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16 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 11 幅《向日葵 》,有 10 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自从梵高画了一组 11 张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 14 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梵高嗜画向日葵,因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农民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

  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高贵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 “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可那股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的金黄色烈火,百年之后还能深刻感受到。百年前的向日葵不是更加金黄炙热吗?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 , 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

  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梵高的十一幅《向日葵》中,有十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梵高总是一人独自生活,在他为爱徘徊的时候,唯一伴随他的只有强烈的孤独感。而 象征梵高化身的《向日葵》,在他死后则被西奥家人珍藏,一直保留至今 ……

  梵高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 疯狂天才” ,其代表作《向日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画之一。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 竟能引来蜜蜂驻足花蕊,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 欣赏” 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 向日葵” 上,想品尝其中的“ 花蜜” 。

  玛丽女王学院的拉尔斯· 希图卡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将刊登在《光学与激光技术》杂志上。希图卡说,用进化的观点很容易解释“ 花朵类” 油画的吸引力。他相信人类对颜色的选择是由进化而来的。希图卡指出,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类对颜色的分辨是从吃水果开始的,而梵高的画吸引蜜蜂的原因也和颜色有关。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所作。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 落在地上的太阳”, 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梵高的向日葵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比较疯狂的。在梵高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 一种存在着压制和反压制关系的生命。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无法与神经崩溃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但是商业上的巨大利益,与梵高生前卖画所比,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七十三亿及一二七亿日圆卖出。如果说现在画价飞涨是由梵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可是,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