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教育的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 时间:2018-11-08

  热祖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古今中外的爱国教育都伴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爱国教育观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爱国教育观后感篇一

  20**年4月23日下午市政法委组织我们集体观看电影<<建国大业>>和<<任长霞>>两部影片,感受很深,让我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河南省登封市原公安局长任长霞一心为民、兢兢业业工作,鞠躬尽瘁,受到党和国家、人民的高度赞誉,是我们公安民警的旗帜和楷模。通过观看电影《任长霞》,更深地体会了“交警就是服务”,“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理念,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扎扎实实的实际工作中去。电影《任长霞》播放了两个小时,我感动了一百二十分钟,我深深地体会到, 从她身上,我明白,一个人的力量随小,但如果她能够将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发挥出来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任长霞的死就前者的最好体现。她的事迹感染了很多很多人。

  英雄已逝,逝者如斯。任长霞走了,但她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是我们的楷模。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永远遵循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只有勤奋努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换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

  关于爱国教育观后感篇二

  为激励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热情,上周五至周日,福贡县残联全体干部职工在我单位理事长与泸水县残联理事长的带领下到我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泸水县片马镇,开展以热爱祖国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周六一大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风尘仆仆地赶往片马,车子在崇山峻岭间穿行,车窗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不知名的小野花,行至高处,群山白云都在脚下缭绕,雄奇险峻尽收眼底,越发令我对片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心驰神往。

  车子随着山路一路蜿蜒而上,我们到达了第一个景点——风雪垭口。丫口四周是绵延的崇山峻岭,两侧是高耸云端的山峰。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无常,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飞沙走石阴飞雪。特别是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4月,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竞把垭口和垭口附近的大小山头变成了茫茫雪海,令人叹为观止,故而得名风雪垭口。在此,我们一行人下车拍照,一下车便有冷风直抵发肤,冻的大家不禁裹紧了衣襟。今天很意外的没有下雪,但是冷气已如此这般,下雪的时候这的环境更是要何等艰难。路边有一排废弃了的小平房,那是以往我们的武警战士们常年守卫时驻扎的地方,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缕敬意。

  随后我们依次参观了国门、片马抗英纪念馆、抗英纪念碑、驼峰航线飞机残骸等标识性爱国主义教育基点。依次领略了国门的庄严肃穆、守卫的武警将士们的飒爽英姿、了解了片马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辉历史以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空中航线的光荣的一页。

  片马纪念碑高20米,碑体由3把剑和3面盾组成,象征着汉、傈僳、怒族团结抗英的事迹;纪念馆里,收藏了片马各族人民抗英斗争的史料与实物。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纪念碑题词:"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雄伟的纪念碑,如一尊顶天立地的历史巨人,巍然耸立在片马苍松翠柏之中,在日月星辰的辉耀下,向世人述说着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豪气!

  片马抗英纪念馆是为纪念1910年片马军民粉碎英军入侵西藏和内地的阴谋而建。现在还陈列了1996年发现的“驼峰航线”飞机C-53号的部分残骸。1900年1月侵缅英军人侵片马附近的茨竹、派赖等寨。1910年12月占领片马,至1927年,又先后占领古浪和岗房。我边防军民在土把总左孝臣、千总杨体荣率领下奋起反抗,打击入侵英军,土把总左孝臣在抗英斗争中牺牲。片马管事勒墨杜扒率领景颇、傈僳、独龙、怒、汉、白等各族人民会同泸水土司,与英军进行了多次搏斗,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经过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英国于1926年被迫承认片马是中国的领土,但英军拒不撤兵,仍然强占片马。19世纪初,当英国侵占缅甸之后,就将其魔爪伸向了片马,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片马事件”。片马人民以大刀弩箭面对洋枪洋炮,给了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得到了当时世界公众舆论的颂扬,大扬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后因清政府的昏庸无能,片马仍被强占。直至缅甸独立,中缅签订了边界条约之后,才由缅甸将原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归还中国,片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半个世纪以前,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西南部,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由此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开辟了一条被称为“驼峰航线”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投入飞机2000余架,在云南至印度汀江开辟了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一条“死亡战线”,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80余万吨军用物质,其间,共有609架飞机坠毁、近2000名飞行员牺牲。至今仍有许多坠机残骸散落在高黎贡山一带。片马陈列着的1996年发现的“驼峰航线”飞机C-53号的部分残骸就是这些飞机中的一辆,它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抗日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见证着中美人民的友谊。

  每参观一个景点,每了解一个历史事件,我得心都被深深触动,敬佩之情无以言表。我深深被片马人民的英勇善战、坚强不屈所折服,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为为和平而牺牲的美国军人所感伤、所敬佩。这些物品、历史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事件本生,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精神;是历史、先人所给予我们的世界和平重要性的警示!国家兴则个人兴,国家旺则个人旺,国家亡则个人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新入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我深深意识到我所肩负的使命感,今后一定团结同事,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关于爱国教育观后感篇三

  我想作为一个大学青年,理论纪录片《》是肯定要看的!观看之前我想,由此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党、了解党的精神,那也是十分值得的一件事!于是就在当晚我收看了此片,感受的确颇多。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那么,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变得平淡如常?是不是已经无法令你我热血沸腾?还有,那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将成为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片中将会一一讲述,当然,我想更珍贵的应是观看后脑海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迹!

  故事的开始,在1919年冬天,一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在自己简陋的卧室里,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于漫漫长夜里翻译《共产党宣言》。终于,在1920年8月,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仍然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它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

  从19世纪中叶起,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章程之后,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时处于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斗争。但是,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一个富裕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彭湃,同样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找寻带领中国人走出彷徨的道路?1917年,祖父同意21岁的彭湃出国留学,并在他身上寄托了光耀门楣的厚望。然而,在他炽热的内心里洋溢着的,却是另外一种热情。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良知的科学思想体系。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图书馆里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他感觉自己找寻到了救中国的真正良方。 1921年,彭湃学成回国,此时他心里装着的是沉甸甸的信仰和理想。受压迫被剥削的工农群众必须翻身,这是不容怀疑的真理,问题在于人和用怎样的方法,把人们团结起来。彭湃用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就在大榕树下,当着一万多农民的面,将一箱子田契铺约烧毁!我想,在烈火中闪耀的,是与传统剥削和压迫制度决裂,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的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兴业路这个狭小的房间成立,此时,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各路政治力量相比,它看上去是那样的势单力孤,它的成员只有区区50多人。但是,它的手中,却握着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它的心里,装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信仰的坚守也是来之不易的。1927年10月,在湖南省酃县水口街叶家祠的阁楼上,一场6个人的入党仪式正秘密举行。“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主持这场入党宣誓的是毛泽东。正是他,在新党员的入党誓词中,第一次加入了“永不叛党”4个字。这4个坚守信仰的汉字,却是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用生命换来的。

  就在这次入党仪式的半年前,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4·12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了。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全国有31万余人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其中包括26000余名共产党员。有人在鲜血和死亡面前胆怯,在金钱面前迷失,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够坚守信仰。但是,更多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信仰!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陈毅在广东和江西边界的梅岭被敌人围困20多天后,奋笔写下的“绝笔”诗。死后也要召集那些此前牺牲的旧部,在阴间革阎王爷这个统治者的命!革命和写诗都到了不要命的境界,这样的信仰,该是何等彻底的自觉与豪迈。

  1938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无数青年前往延安的必经之处。这间不足10平米的房间是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接待室,从1937年4月到8月,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登记在册的前往延安的人数就达2288人。在他们当中,不仅有农家子弟,青年学生,工人;也有出身豪门的少爷小姐,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又或是华侨富商。

  张思德,一个在1933年就参加了红军的老同志,曾经在战斗中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多次负伤。经历三过草地的长征到达延安后,他的职务还只是一个班长。1942年部队整编,他又到中央警卫团当普通战士。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打扫卫生、铺石垫路。1944年,他主动到安塞县农场烧木炭。一天,炭窑在雨中崩塌,危急时刻,他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土里牺牲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唯一留下的这张照片,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上去却像一个四五十岁的普通农民。然而,他却拥有充满感的开心笑容。这个笑容让人动情,让人看到了普通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宗旨。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把共产党人的宗旨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并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前大声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比刘胡兰大3岁的白天广老人,当时就站在周围的乡亲们中间。人们在为刘胡兰惋惜的同时,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15岁的小姑娘,是否真的明白,她毅然放弃生命要坚守的,要获取的,到底是什么?1947年,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云周西村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当时已经是预备党员的刘胡兰在县长顾永田的领导下参加了这次土改工作。农民得到了土地,让刘胡兰亲眼见到,共产党给她的穷乡亲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共产党“为穷人办事”,这是刘胡兰对信仰宗旨最直接的理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土地,是她以命相搏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呢?因为,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战士的舍身奋斗,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而且越来越近。

  “新中国”就是共产党员战士的信仰;当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张张面孔凝望着缓缓升起的国旗热泪盈眶时,“五星红旗”就是他们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未来,正是由这些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不顾一切地向这些目标挺进。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最后的最后,感受实在良多!看了这么多,我想对于我这么一个大学青年,要做到的是,牢记革命的艰辛,成功的来之不易,现在生活是多么的美好难得!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学校院系的工作以及活动,积极热忱地努力投入到社会实践以及磨砺当中来。我相信如果我的心中始终坚守如革命党人那般坚如磐石的信仰,有目标,有追求,塌实肯干,成功的到来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