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11-08 手机网站

  《追风筝的人》是马克·福斯特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由于人们对著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总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当然对这部改编的《追风筝的人》的期望也不会少。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追风筝的人观后感,仅供参考。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篇一

  看电影《追风筝的人》,心里有话,不吐不快。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在那个遥远而多难的国度,那些曾经发生的与亲情、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有关的大事小情。电影的前半部,故事平淡,场面唯美,很有点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味道。但越往后看,越让人出乎意外,越让人伤痛满怀,其拷问灵魂的力度,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越足,看后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以平淡始,以高潮终,无论你肤色如何、无论你身在何处、也无论你是何种文化背景,都会被它深深地打动。

  与朋友讨论,朋友看到了电影所表达的、亲情和救赎。当然,还有人看到了对国家、社会、人生的影响等,这些观点,我都不完全反对,但总觉得还不够深入。

  朋友所讲的救赎应该是指哈米尔少爷在功成名就后受到的折磨,以回归了的良知与行动去弥补从前的过失(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失吧)。但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恶,它甚至淹没了后来的救赎,因为这样的救赎不足以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成就。

  人性恶的问题不是个新鲜的,但这样的话题往往却是历久弥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曾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为突出代表。我原来是相信性善论的,一切如初发的嫩芽,一切如初春清晨的微风,一切阳光而美好。但随着年纪、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倾向于性恶论了。未必是我变坏了,只是我见到的恶越来越多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亲情也好,情也好,友情也好,一旦与自身的利益相联,在人性恶的面前,就都根本不堪一击了。

  回到电影中,我们来看看恶是从哪里来的,在时候产生的。电影中真正的冲突是从阿米尔少爷和哈桑赢得风筝比赛,被另外几个孩子追打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哈桑很忠诚,面对几个比自己大的孩子,明知不敌,明知少爷离他逃走,但为了一句对阿米尔的承诺,他拼尽了全部的力量。他的忠诚不是因为阿米尔是他的主人,而是因为他把阿米尔当成朋友,那是对朋友的忠诚。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少爷,一个仆人,一个懦弱,一个勇敢,一个背叛,一个忠诚,一个说谎,一个诚实,一个转身逃窜,一个全力维护。一切的冲突,一切的善与恶,都在这里才真正开始。

  讨论到这里,朋友说,能不能说说原因,是什么原因让恶开始出现。我说,原因不需要探讨,有些品质是与生俱来的。至于后天的因素,孩子这么小,其实可供探讨的余地也不大。如果事情的发展只到这儿,其实是没有恶的。对孩子的懦弱,背叛,谎言不能也不必无限上纲上线。

  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与人性之恶大有关联了,这个恶就是陷害。一般来说,朋友为你舍身,应该感动、感谢甚至报答才对,这是人之常情。出人意料的是,阿米尔少爷先是让父亲把哈桑一家赶走,但这一提议让他的父亲大发雷霆甚至为此要揍他。接着,年纪小小的阿米尔,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竟然故意栽赃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哈桑是一个多么聪明机灵的孩子啊,此时的哈桑已经看到了朋友的无义与陷害,但他却坦然承受了盗窃的罪责。仆人阿里带着儿子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从此,音讯全无。

  现在,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陷害自己最好的,最忠诚的朋友?对,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前面所讲的那个过程,这场少年之间的争斗结果,让阿米尔少爷和他的朋友哈桑产生了落差,而且这个落差是最让人不能接受的道德落差。这场争斗之后,哈桑身体受到了凌辱,但精神上却变得高贵,他实现了对朋友的承诺,正如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一句话,“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阿米尔少爷在这场争斗中抛弃哈桑逃跑了,他身体虽然完好无损,精神上却全面崩溃。孩子的世界并不大,能够支撑他的东西也不多。失去了精神上的骄傲,阿米尔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本来,这事发生后,他知道自己错了,给哈桑道个歉,认个错,事情也就过去了,但他做不到。用朋友的话说,他自我设置了一个与身份地位有关的道德比对。作为一个富有家庭的少爷,父亲正直勇敢,他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更勇敢,更忠诚,更有道义。但现实却是,面对那几个比他强大的孩子,他害怕了,退却了,他抛弃了朋友,他逃跑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懦弱和背叛,他感觉羞愧,无地自容,他不愿去面对也不敢去面对。哈桑的存在,就像是他的一面镜子,随时随地照出了他心中的污点,他要么抹去污点,要么搬走镜子。抹去污点,他心非所愿。搬走镜子,他轻而易举。他做到了。

  当这样的道德落差无法面对时,他并没有努力改变自己,却千方百计地去陷害他最好的朋友,这不是人性中的恶又是什么?

  朋友感觉这个恶,跟大人身上的恶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其实是一样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当一个人具备了分辨善与恶的能力,并同时具备了行善和作恶的能力时,善恶便有了分野。在这一点上,大人与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在没有经历过后天环境的压迫时,孩子身上的恶是浑然天成的,是真恶,是人性之恶,是罪。

  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电影的结局。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阿米尔父亲的老朋友拉希姆•卡恩打来的,他希望阿米尔能够到阿富汗去哈桑的的儿子,因为哈桑已死。拉希姆•卡恩告诉阿米尔:“现在,回去故乡再好不过了,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回去了,在巴基斯坦救下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大多数观众认为他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自我救赎。这样的结局也挺好,人生确实应该有一次得到救赎的机会。但在这里,我想再问一个问题,人真的能够救赎自己吗?

  我在前面说过,人性是恶的。恶的人性,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再遇到利益、逼迫,恐惧,就能够做到不自私,不退却,不背叛了吗?用这带恶的人性能够支撑自己吗?我不相信。

  《圣经》里讲,人是有原罪的,一个带着罪的人,除非借助上帝的力量,否则无论如何也不能救赎自己。

  那救赎在哪里?才能实现?我不知道,但我在寻找。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篇二

  通常一部好电影看完之后我都会选择看第二遍第三遍,但是今天我介绍的这部电影,我却不敢再看第二遍。这是一部让我观影过程中连续哭了三次的电影,这是一部让我不忍心再重看的电影,这是一部让我无法遗忘的电影。

  下面我想用电影情景台词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我对这边电影的认识及我内心的感悟。

  1、“I'm going to find a boy. His father meant a lot to me.

  遇见那么多的人,一起经历,相知相熟相交,这很简单。但是,真正走到你心里面,让你记挂的,又有多少。很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让我联想起来那些很久没见却一直都记挂着的那些朋友。很久没有联系不是不想念你,而是我知道你也会在心里默默的记挂着我。

  2、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为了你,做什么都心甘情愿。这可比现实中嘴上常念叨的“我爱你”有力量多了。这是一种爱的形象化,这是一种精神,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谨以此句话,感谢父母家人!

  生活中值得留恋的电影不多,电影中也许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就打通了你的任督二脉,让你感知生命,感悟生活。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篇三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求的方向。——题记

  我是高中时期接触到《追风筝的人》这一本小说的。那时不知道为什么们都对它爱不释手,并且看得感慨连连。在同学们的极力推荐下,我开始怀着好奇的心态去看这本书,直到深深投入后,才发现这本书是那么得值得读者们执着、沉迷。

  直到最近,我才看了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看小说时,小说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刻画出来的故事一直在脑子里形成影像,不停地演绎着,当它以电影的形式立体化的展现在眼前时,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整部电影以小说的内容为题材,演绎出千万读者已久的画面。或许电影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像小说一样将情节一一展示,但我认为这已经足够了。电影中抓住了两个小男孩之间的友谊进行演绎。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飞翔、摇曳,风筝联系着两个小男孩的感情,纯真、神秘而又脆弱。

  埃米尔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埃米尔是个不喜欢暴力的孩子,每次他受到别人的欺负,都是哈桑出头帮他解决的。按埃米尔父亲的说法,埃米尔缺乏了一样东西,一个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男人,长大后会变成什么都没法保护的男人。似乎一语成畿。风筝大赛后,哈桑遇到了暴徒,遭受了耻辱,而埃米尔在暗处看到了,却没有上前阻止,反而逃走了。当哈桑从巷子里出来时,埃米尔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询问哈桑去了哪里,他们转身回家时,白皑皑的雪地上,明显渗着几滴殷红的血迹,看得我心疼。

  翻阅小说时,我曾经为埃米尔的袖手旁观感到气愤,一度怀疑他究竟有没有把哈桑当作朋友。但是当我看到埃米尔为这事感到愧疚时,我又为他感到悲哀、怜悯。我想他应该受到了强烈的精神伤害,只是这伤害远远不及哈桑所受的,哈桑所受的苦,是来自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从此,埃米尔难以面对哈桑,故意陷害哈桑,让哈桑与他父亲离开。读者的情绪是被故事情节牵引着的。读书时以为埃米尔很坏,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真心地、诚挚地对他的朋友呢?随后,我才懂得埃米尔的行为是在逃避,他难以面对哈桑,那个总是为他挺身而出,真心诚意对他的人。

  人都会犯错,错误也分大小。有的错误,一句“抱歉”“对不起,我不是有心的”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谅解,而有的错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赎罪。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从小说、电影中该懂得做人做事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敢于面对,要有勇气去保护自己所的人或物。

  制片人霍伯格说:“阅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体验,会让你产生一种强大的感情波动,让你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无论你在过去做过什么,你都相信未来会更好。虽然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个故事,但却真的深陷在故事所蕴含的秘密和伤痕中,因为我们在过去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你跟随着小说中的两个男孩走进一种文化、一种家庭,当然也包括埃米尔这个角色对自己的错误所进行的补救,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确实感受到了那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

  直到最后,埃米尔才发现哈桑是自己的兄弟,然而这时哈桑已经不在人世了。我们在整个故事中感受到真诚、感觉到悲伤,可是最终却带给我们希望。从头到尾,哈桑都没有怪罪过埃米尔,在他的心里还有那么感人肺腑的想望。“我梦到了我的儿子会成长为一个好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我梦到了有一天,你会回到我们玩耍的这片土地,故地重游;我梦到了鲜花再次在街道上盛开……天空满是色彩斑斓的风筝!”故事给我们的希望是战争过后就会有和平,死亡过后便后有新生,哈桑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还在。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虽然不能与儿子走完人生的路程,但是他知道埃米尔会替他尽到这个父亲的义务,他始终相信埃米尔,儿子交给埃米尔,他是绝对放心的。

  也许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整体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但是它已经将小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无论道路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艰辛,最终都会带给我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