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小屁孩日记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11-08 手机网站

  电影《小屁孩日记》根据美国作家杰夫·金尼的同名畅销儿童系列读物改编。影片讲述的是升入初中的小男生格雷戈在学校和家里经历的成长故事。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屁孩日记观后感,仅供参考。

 

  小屁孩日记观后感篇一

  主人公格雷是一个念初中的半大小子。他善良、诚实、聪明、玩,满脑子的鬼点子。妈妈让他记日记,他除了松散地记述了有趣的或难忘的事情外,还画了许多漫画。在日记里,格雷记叙了他如何驾驭充满冒险的中学,他经常想捉弄人反被人捉弄;他常常想做好事却弄巧成拙;他屡屡身陷尴尬境遇竟逢“凶”化吉。他不是好孩子,也不是坏孩子,就只是普通的孩子;他有点自私,但重要关头也会挺身保护朋友??总之,那些十几岁孩子常遇到的麻烦事他都毫无例外地遇上了:他的父母不让他打电子游戏,他的哥哥欺负他,他的弟弟总给他惹麻烦,而他学校的女生则认为他不过是浪费她们的时间。

  电影里,格雷通过调侃戏谑的语调,道出他对生活中挫折及成功的独特观察。电影传神地展现出青春期的天真、叛逆、顽皮、无奈”。电影所运用的语言十分生活化并贴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电影中的漫画与格雷的波澜不惊、近乎无表情、幽默的叙述形成着鲜明对比,让人觉得格雷这个人物呼之欲出,让人每次笑声与下一次笑声之间停顿不会超过三分钟。一是因为格雷满脑子的鬼主意和诡辩,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二是因为,你还能毫不费劲地明白他的想法,一下子就捕捉到格雷戈里的逻辑好笑在哪里,然后会心一笑。影片展现了美国乃至世界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及情感世界,富有喜剧性色彩的情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鲜活的现代气息以及蓬勃向上的热情。

  然而,透过电影中令人发笑的情节,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如何让看待这种不同,他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有的启示或借鉴意义,是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

  第一,家庭与学校之间合作的紧密,二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发展。

  电影中,格雷的母亲被邀请参加学校组织的“母子舞会”;当格雷表演话剧时,家里人到场观看,这些都是美国紧密的家校合作的一个缩影。

  另外,在学校的话剧表演时,一名女生为争取女主角的角色,用恐吓的方式威胁评选老师时提到她的母亲是家校联合会的主席。

  从这些简单的事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美国教育当中,并不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与学校积极合作,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促进学生的发展。 经过了解我得知,在美国,一般家长在每个星期都会从学校得到一张或几张包括报告、 食堂菜单、俱乐部活动、讲座报告会以及慈善捐献等内容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联络信,同时,家长每月还要被召到学校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及校方举办的各种联谊活动。 此外,家长定期被约定与班主任老师见面听取老师对孩子科目表现的评价以及介绍相关注意事项。

  第二,在中学实行选修课制度,实现个性化教育。

  在进入中学后,小主人公格雷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是:面对诸多的选修课,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一门。而此时的中国中学生则在拼命地为了中考高考而奋斗。学修课制度,体现了美国的个性化教育。

  学生主体是多样性的,这也要求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 ,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

  卓越的教育就是人尽其才 ,就是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使其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美国 ,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 ,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机会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兴趣的学科 ,并主动地学习 ,以满足主体多样性需求,丰富知识面,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为今后发挥自己的特长奠定基础。

  第三,课业负担轻,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影片中,主人公格雷除了写日记外,很少有家庭作业,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和同伴一起玩耍。他还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团,以其悦耳的声音赢得了评委老师的认可,但是他不愿意扮演女主角,并且在此时评选老师也受大了来自另一名女的威胁,最后他选择区扮演了一棵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工中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美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轻 ,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 ,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了条件。各种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它使学生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关心奉献等。通过运动、学术和社会活动小组 ,乐队、合唱团、剧组、手艺等活动 ,树立生活理想 ,发展一些技巧,增加一些社会知识。丰富的课外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四,学校年鉴的设立,是我一直比较欣赏的。

  在格雷就读的学校,每当一年的学习结束时,学生都会得到一本年鉴,记录了学校一年来的大事,而这些大事都是学生。主人公格雷不断努力的目的之一就是登上学校年鉴。

  学校年鉴制度,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发展个性,争取在某一方面能够特长,取得一定成就。

  总的来说,美国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美国教育的主要特点。

  这就是在观看《小屁孩日记》之后,我的一点思考。

  小屁孩日记观后感篇二

  本周看了一部电影,名字是《小屁孩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在家里和学校的生活。无忌,这也使我回忆起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小男孩名字叫格雷格,故事讲述的是他从小学六年级就很有自己的创意。她不听父母和老是的话,还喜欢捉弄人,当然这完全展现出一种美式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完全不同。

  这个电影一共有三部,一直讲述到格雷格的中学生活,他依然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做出很多连父母都想不到的事情,有些事情也很意外的让人有所反思。然而格雷格作为一个青少年,这也使得他自己的童年很有意义。

  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也不能盲目去学习国外的东西,任何东西的发展都要根据自身的现况和整体的适应情况。而在教育方面,中国远远不如国外。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国民整体素质却很低,所以我觉得提高中国国民整体素质才是我国现在最重要的,而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诚恳做事,踏实做人。

  小屁孩日记观后感篇三

  明明是一部儿童题材的喜剧,明明是一场励志向上的电影,明明可以让我勾起回忆的线条,明明??电影成功地唤起了每个观影人心中的忧思,那曾经的玩伴,曾经的,曾经的梦想。事实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无奈。

  看着主人公格瑞格的童年。成名是他的目标,早熟是他的损失。由于早熟,他过分地关注自己的言行,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为了成名,他一味地模仿,或者想尽方法让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的好朋友相比,那个天真、烂漫、表现真我的小胖墩,两者形成对比。可爱的小胖墩由开始对格瑞格的信任,慢慢演变为两人的决裂。最主要的原因,我想不过是格瑞格的虚荣心严重地伤害了他唯一的好朋友吧。

  那,到底要模仿别人,还是坚定地做自己呢?答案是肯定的,后者!

  我的童年,那些懵懂的日子,我也有偶像,也会羡慕,也有自卑,也有想成为别人的焦点,所以我,也有与格瑞格相似的经历。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和我一样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从最本初的我行我素到开始考虑是否要模仿别人修改自己,或早或晚吧。曾经尝试模仿别人得到更多关注,也曾经因为不能表现内心的真我而感到辛苦;曾经因为做了本真的自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曾因为一不留神说了“不经过大脑”的话被人鄙夷而后悔莫及。我们是在模仿别人,还是在自己的天平上左右摇摆?

  呵,这就是童年啊!

  其实影片无外乎是想借此表达人心的童贞,无论身处何种环境的个人都会有一颗未泯之心,只是我们把它与身处环境的复杂性相对应,这也是正常的机体反应。再者,它时时刻刻都能释放,别为了苛责同伴憋屈了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说青少年交友问题,不要太信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道德的培养才最重要,学会信任与包容也是必不可少。

  其实吧,模仿并没有对错,只是它能不能在心理上和利益上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我想做好最真实的自己,肯定是会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的,也总会有人愿意付出真心成为你的朋友。

  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剧末主人公格瑞格内心的独白,他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挺深刻的:“it is awesome to be me(做自己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