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看留美幼童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8-06-30 手机网站

  幼童留美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西方先进科技的尝试,这一计划虽因历史原因而夭折,但回国后的留美幼童仍然在多项科技事业的起步发展中贡献卓著。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观看留美幼童观后感,仅供参考。

  观看留美幼童观后感篇一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脑子里一直就回荡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这群幼童是最优秀的幼童。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首先,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政府,带着妄想幼童只学其电报,铁路,航海,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及技能,却不能学习外国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国的民俗;其次,每个出国的幼童的家长都签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类似卖身的生死契约。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挠着计划的进行。最后,在财政上,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从幼童本身而言,他们年幼,身处异乡,面对着不同文化的诱-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诱-惑,能否学有所成,也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后来的排华浪潮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过早收常

  但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幼童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向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不光是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赶超了美国孩子,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体育以及方面,他们同样出类拔萃。在整个纪录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绍基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他生动形象的鸦片贸易的可怕,有力的抨击了这一,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来后,担任了重要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张广仁等等。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留学计划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说,派遣幼童出国,实在是浪费财力物力,还不如派青年出国。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国是最适合的。大家都知道,在当时,凡是在国内的读书人,他们学的都是四书五经,都是要接受科举制度考试的。如果让这么一群,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已经形成的成人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与文化,且不说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幼童要慢外,恐怕他们也很难处理好对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矛盾与冲击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无法融入所呆的社会,那么就很难真正学到该社会文化的实质知识。幼童有其天生的敏锐性,好动性,适应性等优势,同时对他们来说,可能存在更少的压力,可以更好的学好知识。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

  观看留美幼童观后感篇二

  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从此揭开了留美幼童这一传奇故事的序幕。这个时期的大清国积贫积弱,清政府腐朽的统治让整个国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国跟不上世界的脚步,逐渐处于落后挨打的局势。不甘屈服的中华民族开始寻求各种路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留美幼童这一个传奇的故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清 向国外派遣公派留学生,这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标志着大清政府不再以地大物博自居,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转变态度,放低姿态,准备向西方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放眼全球,这个时期,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从科学技术、军事、经济等方面完全超越了清朝时期的中国。而在教育领域,西方国家也同样是领先东方不少。

  这个时候的清朝,还延用着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教学内容上看,初级的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在往高层次学,就是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青少年的教育以识字写字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管中窥豹,我们可以探知,受教育的目标是识字读书。而四书五经被用作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它主要讲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更多的作用是影响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美国大学的主要作用还是培养传教士的,他们毕业后到教堂里工作。这之后,美国大学里面开始更多的开设了一些工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留美幼童》里提到,那些平均年龄才12岁的幼童,在美国除了要学习外,还要学习音乐和地理。中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学习到先进的军事、航海还有建筑技术,科学方面希望幼童能掌握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这些与当时国内幼童同龄人们学习的内容相比,是千差万别。中国首位受到严格系统的近代工程学教育的工程师詹天佑,在耶鲁大学选学的是土木工程系里的铁道专业,他学习的课程有德文、英文、物理、化学、测量、野外工程、凿岩工程学、水力学、天文学等。这些课程里除了两门语言工具外,全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课程,它们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产的需求。

  从教学内容的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清朝时期的封建教育,更多的是以传统儒家的思想,来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清朝时期,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作波士顿机器大书院,哥伦比亚大学称作高林避亚大书院,史蒂芬理工学院被称作士地云大书院。从这些当时的大学名称翻译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清朝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书院,而书院教授的还是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而同时期的西方教育,已经开始培养对社会生产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工程师了。他们学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有军事方面。这个时期,英国的海军和海上贸易,德国的军队组织和医药学,法国的法律和政府组织,美国的商业,都代表着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最前沿。

  教学方式上,清朝的教育还很讲究尊卑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背要求背长长的古文,即使是不懂文章的意思,也要死背下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摇头晃脑的背书,背不下来就要受惩罚,老师会用教鞭打学生的手掌。而美国的老师,则绝不会那样体罚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则会有更多无形的教育。在美国的幼童,可以脱去长袍厚靴,穿上美国的运动装,学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等。他们还会参加棒球、橄榄球等一些运动。后来回国的幼童黄开甲回忆道:“我非常想打棒球,但你知道,对于十六岁以上的中国人,任何户外运动,都会被视为是有损尊荣的。”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孩子崇尚自由,追逐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生活中拘束很少。而中国则教育孩子要更守规矩,要注意尊荣,约束更多。

  清朝政府设立在美国的留学事务局,主要有两个人管理,一个是翰林出身的陈兰彬,另一个则是留学美国的容闳。当幼童们要求参加体育活动,更换西式服装时,陈兰彬和容闳之间产生矛盾。他们两个人在幼童管理问题上的冲突,可以看作是中西方教育的冲突。

  清朝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而其对科学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古代中国也有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但其实人们所看重的,是通过科举来考取功名利禄,也就是所谓的正统。虽然发明创造没有被看作是旁门左道,但至少是不受人们重视的。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培养社会中

  各行各业的人才,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西方教育目的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还有实用性。

  最初的留美幼童很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清王朝的末期,当八旗子弟和高官子弟纷纷带着仆人飘洋出海的时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进入新世纪,中西方文化教育相互碰撞交融,中国的教育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观看留美幼童观后感篇三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回想我们(注:以下“我们”代指“女生”)12岁得时候在干些呢?我们不用留着三寸金莲,不用做女红,不用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居,不用琴棋书画,不用知书达理??那时的我们,男生女生一起跟着老师一句一字;那时的我们,男生女生一起拉手去春游,一歌一词;那是的我们,依着那几条杠杠对表现差的男生指指点点;那时的我们,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是心中的好榜样??

  如果回到130年以前,这些却是不可能的,我可以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我想纵使容闳这样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前辈,也断然去不了骨子里那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吧。断然地在那样的一个闭关锁国许久的国度,提倡幼童赴美学习已经让很多人不理解,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同男子一样进学堂也算惊世骇俗了吧。

  1871年,在容闳前辈的倡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留美幼童的计划开始实施,因为没有报纸消只是分布在了北京和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对未知地段的不信任,对谣言的轻信,对外国人的野蛮评判,对外界的排斥;因为对孩子的宝贝与不放心,对孩子的不舍得;再加上挑选幼童的严苛的要求,一开始没有很多人响应这个计划。有些父母听了亲戚的建议,让孩子留美学习西方教育;有些父母让孩子自己决定。

  终于在公元1872年8月12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这批饱受欧风美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赴美留学的幼童中有女孩子,那那些伟大的先驱会不会有很多女先驱呢?应该有的吧,毕竟女生会比男生勤奋,可是在那个腐朽制度根深蒂固在人心中的年代,女生就算去了,也未必会有什么伟大的造就吧!或许以古代女孩文文弱弱的体质也未必能适应海上的日夜颠簸,或许航行一半就不得不返航,所以或许他们的决定又很深思熟虑的吧!

  其实我多想当时没有人立马想得那么周到,容闳前辈会提出男女不限的建议,又有人“脑子发热”提出赞成,让沉睡千年的妇女们能被唤醒她们的意识,可以发掘出她们潜力,说不定中国会有更大的进步,毕竟妇孺的无知也阻碍了进程了。我多希望在那个留美幼童的时代,会出现一个女先驱者指引着沉睡的妇女,让我们和男生一样,在那个年代就担负起改变国家的责任!如果当时招收了女幼童,那个时代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个社会又会颠覆?

  >>>下一页更多精彩“观看留美幼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