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阁: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怒。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罗睺寺:罗睺寺位于登菩萨顶的街道右侧,与左侧显通寺、塔院寺遥相对应。观赏古刹之前我先对寺名作一说明。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叫罗眼罗,后随父出家修行,修得罗汉果位。罗睺寺即把奉罗眼罗的寺庙。罗眼寺创建于唐代,曾名落佛寺,明代几经重修,清代改名罗眼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
顺弯曲的夹墙石道来到山门前,我们首先应注意的是门两旁的石狮,一雄一雌,硕大雄浑,威武壮猛。台环中心区诸寺多雕有石狮,而唐代的遗作惟有此一处。山门里一共四重大殿。这第一重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大王,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民间称他们为风(持剑者)、调(抱瑟琶者)、雨(持伞者)、顺(握蛇者)四神。第二座殿为文殊殿,内供文殊菩萨,不同于一般青庙,这里的文殊菩萨面部为乳白色,而非贴金黄色,肩膀两边伸出了肩花,花上还放置了经书和智慧剑,文殊坐骑是卧在莲花上,而不是站立砖台。这些都体现了黄教文殊造像的特点。第三座为大佛殿,内供释迦牟尼佛(人间婆娑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合称“三世佛”。三世佛前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第四重殿里的“开花现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陀佛。其实,这是巧设机关人工操作的结果。这大莲花与下面的大圆盘用通柱连在一起,当僧人在圆盘下的暗室驱动木轮,通柱即会转动,莲花随之开启或闭合,遂出现“开花现佛”景观。另外,在圆台上塑24个神像,称“二十四天”。
这开花现佛的制作与一段神奇传说相关。山门内东侧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张商英游五台山时,亲眼目睹树顶呈现神灯,后人将这颗松树尊为“佛树”。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树突然枯死。为祭奠佛树,便将枯树伐倒,主干做成“开花现佛”,枝梢及斧渣锯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称为“松塔”。
作为十大黄庙之一的罗睺寺还是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罗睺寺礼佛。
菩萨顶:这就是五台山最富丽堂皇,也是最大的喇嘛寺——菩萨顶。它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灵鹫峰顶。灵鹫峰顶,传说就是文殊菩萨居住、说法、演教的地方,故此而称菩萨顶。菩萨顶的寺名叫“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其实,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喇嘛寺)。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青、黄庙。五台山的寺庙,总称青黄庙。青庙是汉地佛教寺庙,为身穿青衣僧(即和尚)所住,青衣僧大部为汉族,少数为蒙族;黄庙是藏传佛教寺庙,为身穿黄衣僧(即喇嘛)所住,黄衣僧有汉喇嘛、藏喇嘛、蒙喇嘛,还有少数满喇嘛。青衣僧(和尚)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十方僧(游方僧),这种僧人拜师落发行动方便,一生以参禅游访寺庙为目的,五台山最大的游方僧寺庙是碧山寺;一种是子孙僧,坐守寺庙,生产念经,一直到老死,子孙僧又称家传僧。
在清代,菩萨顶寺禅堂斋房甚多,有殿院、方丈院、客堂院、茶房院、库房院、买卖院、马房院、长寿院、十八间楼院等几十所殿院。从南至北,占地约长0.5公里。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的嘉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菩萨顶寺有喇嘛561人。最盛时,菩萨顶寺“内住三千喇嘛”。平时分成几百个“门子(伙食单位)”食宿。只有在举办重大的佛事活动时才集体用餐。寺中现存有举办大型法会时煮粥用的大铜锅好几口。
文殊殿是供奉传说中的文殊菩萨真容的大殿。重建于清代,阔三楹,进深二架,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几百个寒暑,色泽依然如新。大殿的殿脊正中,又置金碧辉煌的鎏金法轮。大殿四周围副阶周匝,石雕回廊环护,把殿堂烘托得更加富丽堂皇,殿内佛坛上供文殊驾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的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真容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参诣礼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于地,十分恭敬和虔诚。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精品。
大雄宝殿,是寺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环护,前面则与卷棚重檐式的献殿连为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释迎、弥陀、弥勒三世佛。在这座庄严的大雄宝殿里,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同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生前于1980年参拜五台山时,也曾在菩萨顶寺大雄宝殿讲经说法。
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为了表示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春,康熙皇帝救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康熙二十年(公元1692年)春,又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黄瓦。”
同时,为了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三月,康熙皇帝又救命“于菩萨顶前后门设宫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守护香火供器。”
在清代,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六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扎萨克大喇嘛统率。扎萨克大喇嘛住在菩萨顶寺,全称“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扎萨克”是官名,蒙古语的音译,意为“执政”。其来历是:清康熙为给其非婚生子找寻出路,就令出家于菩萨顶,并任命为丹巴扎萨克大喇嘛,随后又将山内十个青庙即: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改为黄庙,此十寺的僧人亦随之变为黄衣僧(喇嘛),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此后,康熙又请西藏的达赖喇嘛的堪布,去五台山诵经传戒,并拜为皇子师,从此即形成达赖喇嘛往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五台山黄教从清康熙以后才逐渐扩展起来,均属于密宗。
从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萨克大喇嘛为五台山黄教主要教主,并以教兼政;民国初年,有十九世章嘉活佛住五台山镇海寺。镇海寺是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等地黄教的衙门,国民党政府并给予大国师的名称,并派精锐部队一营保护,十九世章嘉活佛又先后将文殊寺,广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乐院等五处,变为他的下院,称为佛当我们参观完菩萨顶从这“灵峰胜境”牌楼前下顶时,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五台山难以数计的石雕狮子当然都有舌头,惟有在“灵峰胜境”牌楼右侧蹲卧的一座石狮却没有舌头,对此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公元1714年,相传在立这座“灵峰胜境”牌楼时,做饭的和尚每天要做50个人的饭。牌楼竣工后,在雕凿石狮那几天,出现了怪现象,每天三顿饭,吃饭的人不变,下锅的米数也不变,惟有早晨这顿饭,总是不够吃,不是差一点,而是差得多,逼着做饭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饭都如此。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做饭的和尚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饭不够吃,是你们干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饭的和尚把饭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偷观看,工夫不大,只见两只狮子一前一后走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扒拉开锅盖,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走在后面的那只狮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着吃起来,一吃就是半锅。事后,做饭的和尚将见到阶情况告诉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将一把特制的锐利刀片藏在饭锅里。当狮子将头伸进饭锅里,就听见“喊”地一声嚎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跟着夺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的舌头已被刀片割掉了。
当天下午,管事的老僧来到“灵峰胜境”牌楼下,看见右侧蹲卧的石狮的舌头没有了,就哈哈地对它说:“原来偷吃饭的就是你呀!”那只石狮子羞羞答答地点点头,承认了偷吃的错误。可是没有多久,这两只狮子还是照样下来偷吃。后来,在一百零八级石阶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挡住了它们,而那只没有舌头的石狮子,也就一直“饿着肚子”守候到如今。
黛螺项:从台怀镇出发,过清水河,上东山,向上攀登一公里路,便到山顶的黛螺顶。登临黛螺顶,远眺五台峰顶隐约可见,俯瞰台怀镇,寺庙星罗棋布,街市房屋井然有序,有登山观景之乐。更为重要的是一般人说去五台山就是指台怀镇,对佛教徒则不然,他们有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可是,在清朝以前,并没什么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只有“朝台”。所谓“朝台”,就是指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朝拜五个不同法号的文殊菩萨,即五方文殊。
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欲登台进香拜菩萨,都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春,将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将中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禀告了乾隆。
乾隆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难以攀登。暗自放弃了登山顶的奢望,可是他又想朝拜台顶的五方文殊,于是给青云和尚出道难题:“三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但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青云和尚不敢违抗只好答应。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到第三年还没想出办法,这可把青云和尚愁坏了。说来也巧,这个寺院有个小和尚,叫栓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出家人有五戒:一不要杀身;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这次他犯了偷盗之戒,可是青云老僧这次没有按清规戒律处罚,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
三天头上,栓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青云和尚很满意,立即照办。这个办法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
峦炯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文殊像,阇黎凝未识真宗。
这首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落款的日期是乾隆丙午暮春月。
从此以后,游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可以代替朝五个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五个台顶都到,拜过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为大朝台;不登五个台顶,只上黛螺顶,则称为小朝台。
碧山寺:十方院是专门供游方僧入居住,并由十方僧人管理的寺院。五台山的碧山寺是驰名国内外的十方禅寺。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碧出寺建筑宏伟,环境幽美。寺区林荫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绝佳。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
那么,碧山寺供应十方僧人食宿的资金是怎样筹措起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经营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台山的其它寺庙一样,拥有很多土地庄产。二,经营工商业。接受布施和施舍。
碧山寺作为闻名遐迩的十方禅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们必定要朝礼的寺庙,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们绝不去其它寺庙挂单(借宿暂住)。
出于对碧山寺“广济十方僧人”精神的赞助,国内外佛教徒给碧山寺捐献了许多财物。其中,最珍贵的当数“缅甸玉佛”和“华严经字塔”。缅甸玉佛,现安置在寺中的戒坛殿中。华严经字塔长(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写在白续子上的佛经字塔。悬挂起来一看,宛如一座七级玲珑宝塔,飞檐风铃,犹如工笔画成。近前细看,方知是由绿豆大的楷书毛笔字组成。全塔正好写了一部《华严经》,计600043字。是由许德兴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时间书写而成的。这幅华严经字塔现在陈列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内。
按照佛教的规定,十方院是专为招待游方僧人设立的寺院,“十方丛林,不准剃度”,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为私家寺院。1935年,长期住在碧山寺的隆福师徒等人,自恃住寺日久,人多势众,企图改变碧山寺“十方禅寺”的性质,把这座颇负盛名的十方丛林变成他的子孙庙。为此,以广慧和尚为代表的住院十方僧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全国佛教界的代表和政府的代表在台怀镇专门开会解决碧山寺十方僧与子孙僧的纠纷。参加会议的有: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的代表田乃登、太原绥靖公署总参议赵戴文的代表力宏、太原绥靖公署最高参谋台林逸、国民政府委员黄复生、五台山区长杜能宽、中国佛教会监事胡子笏、南京佛学会职员刘根尘、四川重庆佛学社常务董事米叔、山西省佛教会常委委员力宏、五台山僧会长寂富、碧山寺东房主任广慧、西房主任隆福。经过会议研究,与会者一致批评隆福的错误行为,出于对同道者的友情,与会者凑了一些钱给隆福师徒,让他们离开碧山寺去另建道场。碧山寺的事情竟然引起全国佛教界和有关方面的如此关注,由此可以知道碧山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规模十分壮丽,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山门前彩色牌坊上的对联写道:“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妆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词美,字好,意更佳,是对碧山寺奇特、瑰丽自然风光的绝妙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