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入伍才一年的他,从中国来到异国他乡,既感到生疏,有觉得很新鲜,朝阳映红了大遍河山,好看极了。突然,连长小声地说:“注意隐蔽,敌人上来了。”听说敌人上来了,同志们一下紧绷了弦,紧握着手中的步枪。看看敌人离阵地只有 500米、400米、300米时,连长一声令下,同志们弹药齐发,打得美国佬鬼哭狼嚎,尸首满地,渐渐地败下阵去。中国人民志愿军初次告捷,消灭鬼子近100人,缴获大量美式卡宾枪及弹药。讲到这里,太爷爷兴奋地告诉我说:“当时连里规定,由于我们的装备落后,如果缴到卡宾枪,不要扔,就拿起打,狠狠地打。当时,随着一声冲锋号响,我一个燕子出洞,冲锋在前,第一个缴得卡宾枪,为这事,连里还多次表扬我呢。”
第一仗结束后,部队开始开赴平壤、铁源、三八线等失地进行战斗,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所在的军队为先谴队,首先攻打平壤,经过殊死拼杀,敌我双方损兵折将,在山坡上、桥梁下、屋子里、壕沟内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整个朝鲜半岛。”战争进行异常激烈,美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行反扑。在所有蒋士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1952年,抗美援朝战斗结束,他回到了故乡,部队安置转业时,组织提出为他安排单位,但被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一是自愿当兵保家卫国,不图名利;二是自己又没有文化,很难胜任工作,怕给组织添麻烦。便继续着自己原来的生活。
听完太爷爷的讲诉,我被深深地感染,为这些革命先辈们感到自豪。在当今的国家,盛世天下,无需我们去上战场,但仍需我们不断努力,更好地建设国家。希望在我们新一辈的努力下,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时间:XX年3月3日
抗日老兵
当年“当兵”还不是“当兵”而是叫做“抽壮丁”。许是时间太过久远,问了老一辈的人,竟是无一人具体记得时间。只知是1946年。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逃难之苦的平民百姓,十分向往过上平稳生活。可国统区驻防部队与地方伪政权到处抽、抓壮丁扩充兵力。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上演了一幕幕政府“抽壮丁”、老百姓设法“逃抓丁”的闹剧,同时也演绎了一个个抛妻别子、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而这位老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上了战场。
上世纪40年代是国民党政府抓壮丁最为猖狂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当时对外奴颜媚骨,软弱无能,对内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政府机构臃肿,官员极度腐败。加之许多倒行逆施、不得民心的做法,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早已不复存在。热衷于内战的国民党军队偏偏又在战场上连吃败仗,兵员损耗严重,于是加大力度向各地强行征兵。
当时政府规定20至25岁为征兵适龄青年,为首先应征入伍的对象。26-35岁为预备应征对象。前者如人数不足,由后者补充应征两人入伍。
那个老兵已是符合抽壮丁的条件,当年更是一年在外谋生,未回过家。可就在秋收的某一天,镇里有人传来消息,说是他被抽壮丁了,已经送往军队。家里的人听了,急得如火上蚂蚁,到处奔走,想把他从那里给“捞”出来。但正如那首民谣所说,“当兵我不愿意,出钱又出不起”。还能如何。
后的一个月里是毫无音讯。在快要过年的时候,突的,村上有人来说是杨铁柱来信了。一家又忧又喜,忧的是这当了兵可怎么办,喜的是终是得到了消息。信里面说的大概是“放心,我一切安好,只是惦记着家里,长官没有让我上战场。我当的是火头兵,等我回来,我想我们家大宝二宝了”。可惜的是当年杨老兵妻子去世时,应了她的遗言将家书一同埋于黄土之下了。没能亲眼看下。
第二封是抽壮丁的第二年7月收到的,这一封不是老兵写得,是一个同乡写的。只有4个字,“勿念,安好”。
第三年,传来的却不是一封家书,而是他尸骨无存的消息。妻子听了,当场就昏了过去,醒了也是捧着老兵的衣物流泪。唤醒她的是最小孩子的哭声。妻子是重情义的,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独自一人拉扯大了两个孩子,没有改嫁。
到后来,解放了,才从幸存者的口中得知,老兵不是火头兵,而是在前方当炮灰的步兵。他是受伤过重,无药而医,在遗憾中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