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水泥路直通其家,他家好像是来了几位客人,见到村里的人们,我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之后,热情好客的大伯赶忙让我坐了下来。
将近一刻钟的询问,我了解到,和我聊天的大伯正是曾系属越南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的肖光连同志。
肖光连同志,1958年9份出生在xx县。1977年当兵入伍(时属义务兵),当时系属广西娄宾54043越战参战部队。
他说,当时他们当兵的坚决执行群众路线,拉近同当地居民的距离,也为他们下田插秧,当地群众体谅士兵,也给站岗哨的士兵送水,冬天还为他们织围巾,不过“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是他们严格贯彻的。
大伯说,搬子弹的过程中,他的腰肌严重劳损,到现在也还有遗根。“不过,这都不算什么。我已经很幸运了。”
他还说,后来撤回听老兵们说了“”中国穿插排”的故事。“一个越南老太婆干掉一个排!!!”
我听了,楞了一下
“您是说一个排,全没了?”
“对啊!!!”大伯拍打着大腿
“我们的战士当时怎么会想到一个冲他们笑的老婆婆会把他们一步步带进埋伏圈呢?!全民皆兵全民皆兵啊皆兵啊!……”
“那后来我们…”
(该处的政治敏感性不做阐述)
“后来,81年入党,83年退伍回家,结婚,生了个女儿,我就在地方做事,现在孩子也长大了,性子烈,念警校,说不想丢了军人爷爷军人爸爸的脸,现在也是一名预备党员……”
谈到他的女儿,大伯脸上很是欣慰。
他的爸爸彭锡开同志出生于民国(因其家庭关系复杂,此处不做特殊说明)也是系属林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不过,老人已经去世了五年,我找到了她的妻子,李元秀老人。
彭锡开老人曾于1952年8月参加志愿兵(奶奶说,1954年后才征集义务兵)。作为新兵就在本县(当时名为xx县)同年农历12月初一为解放海南,攻打国名党,随军奔赴海南。
解放安定,防守了一段时间之后,接军部命令支援抗美援朝战场,行军至中朝边界,接停战通知,后南下。
1957年光荣退伍,1958年在株洲冶炼厂担任工会主席。
老人的故事看上去很简单,一个志愿兵,解放海南,驻守海南,北上朝鲜鸭绿江,回归部队,退伍进厂,过上一个平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生活。
以下是我同老奶奶的部分对话:
“爷爷当年入伍的时候,您应该也有很多不舍吧?毕竟新婚不久…”
“这是自然啊!那个时候通讯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他只留了一张照片给我”
说着还颤颤巍巍地要动身去房间翻照片,我急忙扶住她,接着问
“那爷爷当兵期间有回家过么?您有没有发现爷爷身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海南回来那次,我差点都没认出他的样子!”
“那是?”
“炭,那就是活生生的一坨炭,一个书生,粗糙了不少,挂彩也不少”(地方言,指受伤)
说着奶奶掏出手绢,擦了擦红润的眼眶,我拍了拍奶奶的肩膀。
“奶奶,那后来您跟爷爷有书信往来么?”
“没有啊,没有呢。我不识字……”
见奶奶啜泣起来
“那爷爷退伍之后,您的心就放下来了吧。”
奶奶点点头。
“退伍在厂里安排他当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就是调节佬,协调困难户,救济户的这么个主……我记得当年有个董姓癌症病人,给他拨了3000多块钱救济款,他自己都捐了60块钱。当时工资都只有30块钱一个月……他总是喜欢去帮助别人”
(存在当时通讯以及奶奶年迈等客观原因,爷爷抗战间的事儿了解得不够详尽)
作为一个过去的军属,反身来看奶奶她自己,她是一个怎么的女子呢?让我吃惊的是,她竟然也是一个截至现今,党龄逾60载的共产党员。她不识字,但,党的纲领,作风纪律,她都朗然上口。
奶奶说了挺多的,但上述的一些琐事,反倒让我想了很久。
兵,老兵!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方可以让你们那般义无反顾,毫无怨言。
青年,当代青年!吃穿娱乐恣意而为之的现今让你们有诸多不满,不知珍惜。
战士,作战人士!枪林弹雨,最后硝烟弥漫,尸横遍野,他们不是热衷,他们是无奈。但是得上!必须得上!
人们,新时代的人们!绿酒红灯,同样的“烟雾弥漫”,醉生梦死,他们不是无奈,他们是热衷。同样,他们得这样!必须这样!
历史之所以需要回顾,并不是因为历史本身有什么对错,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去捕获那代人的特质,而恰恰是我们这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历史之所以需要铭记,并不是因为历史本身的深刻性,我们更应该从沉痛的历史中醒悟,追问我们扮演的历史角色会是那般;历史之所以需要反思,并不是因为发展的当代社会有什么痼疾,亟待历史鞭挞,而恰恰是因为,当代的社会是需要发展的!它不单单是政治经济和法治,还有人心!我们的今天,同样会成为历史,一个和平年代的历史。而在这个历史中,我们又会为那些曾经为我们拼过历史的老一辈做过些什呢?我们又该如何回顾如何铭记如何去反思呢?!